清华名人潘光旦的读书故事 清华名人潘光旦的读书故事 潘光旦是我国闻名的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清华百年前史上四大哲人之一。下面和我们共享一下清华名人潘光旦的读书故事! 潘光旦,1899年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14岁考入清华。彼时,他已是家喻户晓的“书痴”,其阅览面涉猎广泛,文理兼具,特别对性心理学方面的常识具有特别的偏好。 1920年,在“各门功课都独占鳌头,英文更是全级之冠”的基础上,潘光旦在性心理学学术范畴开端锋芒毕露。其时,在费了很大一番曲折之后,潘光旦将图书馆中还不揭露的英国心理学家蔼理士的《性心理学研讨录》六大册逐个借出啃完,成为全校首位通读此书的学子,俨成此中威望。蔼理士不仅是学术巨擘,亦是欧西文豪,其书历来以难读闻名,而潘光旦年当弱冠就通读原著,其不易自可想见。 翌年,他又读了精力剖析派的论著,颇有斩获。读到支如增的《小青传》时,他便试用其方法写了一篇《小青的剖析》,当成作业交给梁启超。梁大为激赏,批曰:“以子之才,不管研讨文学、科学甚至从事政治,均(可)大有成果。”转年,他又将此文收拾成书,交梁审理,梁又批语大加欣赏和鼓舞。 1926年,潘光旦学成归国,一直在大学任教,1934年又被母校清华聘请。因为博学多才,他被同行亲热地称为“活字典”。在西南联大这大师聚集之地,遇有难题,我们都不谋而合地说:走,问潘光旦去! 在长时间的治学过程中,潘光旦将读书演化成了一种生活习惯。素日里,潘光旦几乎足不出户,除了吃饭,便是看书。潘光旦近视达一千二百度,看书时书几乎要贴着鼻尖。家人都笑话他,说这已不是“看”书,而是“闻”书了。 对潘光旦而言,读书、买书已经成为他的一种嗜好,他的生活费大部分都用来买书了,以至于口袋里有时只剩下一点点生活费用,但藏书却堆满了几间屋子。 1936年,潘光旦住在清华园新南院11号时,门前藤萝架上曾结出过一对并蒂的葫芦,他欢喜之余便将个人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坐拥书城,藏书上万余册。潘光旦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读书要有夜以继日的精力,才有成功的期望”。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文革”中,潘光旦时常被拉去批斗。有一次,红卫兵来抄家,搜来搜去,只搜出一百几十元存款。他们几乎不相信。潘光旦回答说:“我就这么点钱,我的钱全都买书了。” 1979年,潘光旦右派问题取得平 反。潘光旦先生终身触及渊博,在性心理学、社会思维史、家庭准则、优生学、人才学、家谱学、民族前史、教育思维等很多范畴都有很深的造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d0b13dbef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