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比方在教学中的妙用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打比方”在教学中的妙用 “打比方”是说明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修辞手法,就是用具体、形象的、为人们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生疏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明白。我发现把这种方法使用在教学中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妙处,使得学生能够很快接受自己不熟悉和难以了解的知识,也减轻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压力和工作量。 的体裁”、“排比句”、“中心句”、“过渡句”等语文概念,以及它们所包含的知识点。许多学生会在很长的时间里对这些概念感到迷茫而产生混淆。怎样协助学生能够尽快地掌握这些呆板的概念呢?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尝到了使用打比方解决这些难题的甜头。 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了许多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但是学生却无法明白他们常见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被称为“修辞手法”。所以在做练习的时候遇到题目上要求“请判断下面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等含有“修辞手法”这样要求的练习时许多学生常常很迷茫。当告诉他们比喻、拟人、排比……就是修辞手法的时候他们又恍然大悟,但是过了不久他们又迷糊了。一是由于时间的淡忘;二是由于随着知识的增加修辞手法就在不断地增加,学生无法统筹地识记。 在讲解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修辞手法的使用就是为了让人们的语言丰富充满活力,让文章更加生动、具体,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使所读之人产生情感的共鸣,生发更丰富的想象。这和我们平时看到的装饰品不是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吗? 于是,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采用打比方的办法告诉学生:“像比喻、拟人、排比……这些修辞手法就像我们平时见到的美丽的装饰品,而句子则是一个素面朝天的人。句子是完整的,但是不够美丽,使用了这些修辞手法就像给人戴上美丽的发夹、耀眼的项链、精致的手镯……”我发现学生听了之后举一反三明白了修辞手法的种类还包括:反问、设问、夸张、对偶……,而且还更加明白修辞手法到底有什么作用。抓住学生爱美的特征,激发了学生喜欢使用这些修辞手法的欲望。 这次“打比方”的教学方法让我收获巨大,使我轻松地跨越了一个教学难点。 另一方面,每次让学生做“( )公路上,司机( )开着一辆车。”这样的填形容词的练习时,学生往往认为这句话不是完整的句子。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十分的费力,怎样让学生弄明白句子是完整的,又为什么还要补充句子的矛盾呢?如果给低年级的学生讲什么主谓宾,是件事倍功半的事情,说不定定还会产生许多新的困惑。我同样采用“打比方教学法”告诉学生这些句子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然而如同没有穿上衣服的洋娃娃,还不生动,不美丽,填上一些词语相当于给它打扮,让它焕然一新更吸引读者,这些“装饰品”就是“形容词”。我不失时机地加上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将没有加上修饰成分的句子和加上修饰成分的句子相比较,发现后者的好处时,学生又轻松地明白了这种类型的练习。 我突然发现这样的教学为以后的语文教学奠定了许多基础。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涉及到了缩句和扩句。由于有了前面对修辞手法,填形容词形象的教学基础,在教学缩句和扩句时候,我仅仅简洁地告诉学生缩句就是把句子中的“装饰品”去掉,让它恢复到最简洁的形式。而扩句就是尽量地给它佩戴上合适的“装饰品”。没想到学生一下就掌握好了,这样的效果真是让我欣喜万分。我感受到“打比方教学法”不但包含了了语文基础知识中“句”的教学,并且形成了教学的锁链,贯穿了整个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我在教学中探索着。发现在许多的教学内容上都能够使用到“打比方教学方法”。 比如教学“中心句”,我告诉学生“中心句”就是首领,其余的句子是它的部下,首领统一安排任务,部下为完成首领的任务服务,那么“分句”就是为把“中心句”写得清楚、详细而服务。教学“过渡句”,我指着脖子告诉学生,“过渡句”就相当于我们的“脖子”连接着“脑袋”和“躯干”两个部分,是对上文的小结,更是开启了下文。如果文章中缺少了过渡句,如同没有脖子的人,看起来不自然,语言转换就显得突然了。 看到学生听到这样有趣的比方时,眼睛里闪亮亮的,小嘴笑得合不拢。教学的“趣”不也由此而反映出来了吗? 一次和数学老师谈论学生学习分数的困惑时,同事告诉我学生始终把分母和分子,分数的大小弄不明白。我想了想说道:“你告诉学生分母就是伟大的母亲,始终把子女高高举起,自己默默在下面支撑。而同分母分数在比较大小的时候就告诉他们,在相同条件下:分母是母亲,分子是赡养父母的孩子。每个人给相同量,人多给老人的抚养费多,人少给的就要少。而同理比较分母不同而分子相同的分数时,就简单了。比如“1/2和1/3”,同样的一元钱,每个人分相同量,两个人分和三个人分谁多呢?简直不言而喻了。” 同事后来告诉我,这样打比方,学生掌握起来真的很快,准确率也高了。 我更加发现“打比方教学方法”真的是妙趣横生,它就像催化剂一样,加速了学生对新知识、难点知识的掌握效率。我自认为“打比方教学法”它的运用面十分的广泛。而运用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复杂的变成简单的,深奥的变成通俗的。当然,我们不能简单的把“打比方”和“比喻”混为一谈。我感受到了轻松教学的乐趣,更意识到教学中也需要“经济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d7e38e674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