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时间:2022-04-12 01:30: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①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我们发觉他可能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都邑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②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③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④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⑤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⑥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细细一读,果然是好。于是,陶渊明成了热门。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⑦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⑧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

⑨“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节选自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略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3)

A.本文朴素的语言风格与所表现的陶渊明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浑然一体,令人回味。 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许多文人作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发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 5.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安静”对中国文化人的影响。(5)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引用陶渊观的《饮酒》和《形影神赠答诗》,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答: 【参考答案】

4.A(此类选择题把握三个原则:一是中心至上;二是回归原文;三是寻同去异排除法。也就是说首先要明确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命题者常设游离主旨的选项,此项往往为错误项。归原文则是将选项一一回归到原文位置,如此题中的A选项朴素的语言风格显然不符合本文语言,本文语言大量引用和化用诗词,极具文采,而不是朴素)

5.魏晋名士没有得到安静,也就没有找回自我去处,或者当众而死,或者重返仕途。 (2)屈原、司马迁得到过被追的安静,身处安静,但心仍惦念朝廷。(2)安静使陶 明彻底回归自我,身心解放,数百年后成为中国文化高峰。(2)

6.要点:要点一:第一次引用,承上启下,证明“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并引出下文的分析,说明陶渊明能保持“安静”,关键在于“自远”。要点二:第二次引用,收束全文,借这首诗点明陶渊明的思维起点就是“依顺自然”,所以他的“田园”生活才保持得那么安静。 【解析:作用题。内容、结构和手法及艺术感染力几个方面思考,作用题必须把握两个原则:一是为中心(有时是全文的中心,有时某段或某几段的中心)服务,二是结合上下文。此处界定了引用的作用,引用内容上往往是为了证明或印证文中某句话或作者的某种观点,可引导学生去引用部分的前后寻找;再看引用部分的位置,判断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e7a30ef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