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阶段儿童心理的特点及发展

时间:2022-08-06 22:25:5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 各阶段儿童心理的特点及发展

8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各阶段儿童的生理、动作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各阶段儿童的动作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新生儿=出生后第一个月,属于婴儿期,但有其特殊性。是从胎内生活转变为胎外生活的阶段。矛盾:适应。

一、 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 (一) 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出生之日是年龄的起点,但不是生命起点。

出生前:寄生生活。营养、呼吸及排泄由母亲代劳。生活环境:温暖的羊水,舒适而安全,无忧又无虑。

出生后:生理联系的纽带被剪断――独立个体产生了。干燥空气取代湿润的羊水;多变的大气温度取代了母亲体内三十六七度舒适的恒温;黑暗与安静被打破、声光形色纷纷袭来……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斗争。(过十二、满月、百岁、生日=关口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二) 新生儿生理特征 1 身体特点:

体形:头大(约为身体的四分之一,而成人是八分之一)身长、四肢短。 身高:约为50厘米,3-3.5公斤。迅速增长。

皮肤:呈红色,皱皱巴巴,像个小老头。细嫩如丝――易受伤,洗澡时注意水温。(注意衣服的选购)

骨骼:含无机盐少,水分多,但血管丰富。所以,弹性强,硬度不足。不易断,易弯曲。

内脏器官:心跳快,约120次。消化功能与体温调节机能也不完善。 总之,新生儿比小动物生命的能力差的多(杜鹃-最坏的鸟)需精心照料。(吃喝拉潵睡 手套缠指,电扇削头)


2 神经系统特点(发育相对较早)

胎儿在六七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已初具雏形。出生时,脑的结构简单,神经系统功能很不完善。

新生儿脑重只有390克相对于成人的25-30%(1400

新生儿睡眠时间多。出生时,80%的时间处于睡眠状态。睡眠―――保护性抑制(刺激过多,“住院时,临床看望的人特多,环境嘈杂,成人都受不了何况孩子”神经细胞疲劳,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

二.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1 食物反射:觅食、吮吸、吞咽。 2 防御反射:眨眼、打喷嚏、呕吐。

3 定向反射:当新异刺激出现时,儿童会把头朝向它,好像在探究“这是什么”定向反射对认识世界有重要意义。

4 抓握反射:以物触手心,会紧抓不放。出生后4-5个月消失。 5 巴宾斯基反射:触足底,脚会向里弯曲,脚趾会呈扇形张开。6个月时消失。

6 搂抱反射:当其感到身体突然失去支撑或突受强声刺激时,会仰头、挺身、双臂伸直,手指张开,然后弯身收臂,紧贴胸前,作搂抱状。3-5个月消失。

7 强直性颈反射:仰卧时,头常常偏向一侧,同时伸出该测手臂和腿,屈起对侧的手臂和腿,作出击剑状。 经常伸出的那只手可能预示将来用手习惯。4个月消失。

8 行走反射:双手托新生儿腋下,使其光脚板触地,儿童就会做出迈步动作。2个月消失。

9 游泳反射:把新生儿肚子向下,横着托起,四肢便做类似于游泳的动作。6个月消失。

这些无条件反射保正了新生儿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但刻板性局限性大,很难适应多变复杂的环境。

三、 条件反射的出现和心理的发生

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生活实践中学会的反射。原来不能引起有机体反应的


无关刺激物,如果与能引起某些反应的刺激物多次结合(同时出现)便也能引起有机体的这些反应。

(让学生回忆普通心理学中有关知识)

新生儿最先形成的条件反射都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仅可以自然形成也可在实验室人工形成。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10天左右的新生儿,只要抱起来便停止哭喊,头转来转去寻找奶嘴,同时,嘴也动起来。

实验:对新生儿足底发出触觉震动作为条件刺激物,同时用吹气引起新生儿眨眼的防御性无条件反射,124次结合,新生儿在出生后5天即形成条件反射。

新生儿的条件反射有以下特点:

成速度慢。条件与无条件刺激物要结合几十甚至上百次。 成之后不稳定。如不进行练习,则易消退。

易分化。对相似的刺激都做同样反应。如:对不同人抱的姿势都做出吃奶的反应。

原因:条件反射与大脑的成熟相联系。环境的刺激可以促进大脑的成熟。 意义:条件反射是有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所必须的,对有机体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生。

四、

教育应改从0岁开始

早期儿童心理学往往强调新生儿的软弱无能的一面。(动物进化水平越低,成熟期越短)

近来,认识到新生儿已经具有不可低估的心理能力:能看、能听、能记忆、还能区别不同的感觉信息,表达自己的状态,爱听温和的话语、优美的音乐,用哭表达自己的愿望。这也就意味着,新生儿是可以进行教育的。

首先,要保证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使他生理上得到健康发展。如:不把孩子捆得紧紧的,避免放在毫无动静的屋子里,母亲的话语,柔和的光线、动听的音乐,避免色彩单一或杂乱等。

其次,不要企求在第一个月你能做什么重大举动,孩子在适应,成人也不例外,面对突如其来的小生命,不手忙脚乱就不错了。




第二节



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儿童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一、

乳儿生理发展

乳儿心理的发展(0-1)

(一)身体发育

身高: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3厘米。后半年约1-1.5厘米,1岁时可达70-75cm 体重:1岁时可达9-10公斤,等于出生时3倍。

骨骼肌肉系统发育较快,逐渐能支撑住身体重量:抬头、翻身、坐、爬(一个小胖孩不会爬,能完全用胳膊匍匐前进)站、走。 但易变形。不要过早站、走(学步车)

(三) 神经系统发展 1 乳儿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

脑的发育比身体其它部位更快,出生时头围36cm1岁时46成人55(大头娃娃例外)。脑重增加达900克,比出生时增加了一倍多。

神经纤维开始了髓鞘化过程。(是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保证神经冲动沿一定通道迅速而准确地传导。 为什么乳儿动作发展落后于感觉发展?因为感觉神经先于其它神经进行髓鞘化。

2 乳儿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

皮质兴奋机能增强。表现睡眠时间减少。形成条件反射比新生儿

容易的多,巩固的牢。



皮质抑制机能开始发展。皮质抑制机能分为无条件抑制和条件抑

制。无条件抑制又分为超限抑制和外抑制。条件抑制又分为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

超限抑制:当刺激超过一定的强度或持续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产生疲劳,导致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进入抑制状态。

外抑制:指外界环境和机体内部的额外刺激制止了正在进行的活动。如:喇叭声打断了儿童听故事的活动,身体不适妨碍了儿童注意集中。

消退抑制: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条件刺激不再受非条件刺激物的强化,


其信号作用就会逐渐丧失,而不再引起反射行为。 如:对喂奶时间形成条件反射的乳儿,如果换了环境,在这个时间吃不到奶,那么原有反射将逐渐消失。

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对相似的刺激物不反应的过程。(反之,为条件反射泛化)它是精确的辨别力发展的基础。

延缓抑制:条件刺激物出现后,稍停片刻再用非条件刺激物进行强化,使得反应出现的时间延缓。 如:妈妈给孩子用奶瓶喂奶,在准备时乳儿便已经急不可待。多次后,乳儿便能学会等待。它出现的最晚,约半岁左右才出现。

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为儿童更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有意动作提供了可能性。对于乳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 条件反射建立方式的变化

新生儿:主要建立在无条件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的基础上。

乳儿: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的强化作用开始逐渐减弱,定向反射等的强化作用逐渐增加。

定向反射强化的方式

无条件定向反射是一种适应性的本能行为。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条件性定向反射(即:积极的定向探究反射)则是一种有目的的积极行动。它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构成认识活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据研究,定向探究反射早在3个月时就以出现。(如偶然挥动手臂,摇响了系在手臂上的拨浪鼓,3次后,便开始有规律地摆动右臂而左臂不动,似乎在“探究”动作与响声的关系)1岁左有的孩子,不厌其烦地把玩具从床上仍到地上)

模仿的方式

模仿是儿童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儿童的言语(学张小雨)动作及个性品质发展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甩卡、吃饭方式、玩玩具)

模仿其实也不简单:必须注视探究榜样行为,在头脑中形成形象,进而调节自己的行为动作,并将它与榜样行为进行对照。

动觉强化的方式

指用一种运动所产生的动觉刺激来强化这种运动与某种无关刺激物的联系的学习方式。 如:客人告别时,妈妈总是一边说:宝宝和姐姐再见。一边摇动孩子的小手,重复多次后,孩子只要一听到再见便自动摇动小手做再见状。


多运动性技能(拿勺、握笔)都是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掌握的。

言语强化的方式

儿童掌握言语之前所形成的各种暂时联系多是建立在无条件反射或由具体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的。

随儿童言语的发生发展,言语强化方式在暂时联系的形成上开始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

但是,言语的强化作用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奏效的,中间要有一个发展过程。起初,成人的言语只是一种条件刺激物,只能诱发儿童的某种反应,并不具有强化作用。(就如同小狗,对它说趴下,它会乖乖趴下)然后,成人的言语、表情、动作及其它因素共同起强化作用。 如:当儿童摆手表示再见时,成人常常高兴地夸“好宝宝”“真不错”这时,起强化作用的与其说是言语,倒不如说是眉开眼笑的表情。

随着儿童言语的发生发展,成人的词不仅具有条件刺激物的作用,而且强化作用越来越大。这时,成人用词表示的要求、赞许、斥责已可直接指导儿童的行动。(妈妈,你喜欢我吗?)

二、

乳儿动作的发展

儿童动作包括躯体和四肢的动作发展。

动作本身并不是心理,但它与心理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心理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又是在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支配下,通过动作来完成的。因此,动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发展。所以,人们常常把动作作为测定幼小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一项指标。

(一) 1

动作发展的规律

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地、

非专门化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运动神经纤维还未髓鞘化的结果。以后,这种泛化的全身动作才逐渐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不会伸手拿东西,不会指物)

2 站-走。

3

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从四肢的动作看,先是臂和腿的动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方向)先停住头-翻身-坐-爬-


作,即“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手和脚的,尤其是手指的“精细动作”。称为(大小方向)(当雨昕给别人表示二岁时,手指很难做到,直到23个月时才实现,并且还借助于另一只手)

4

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6个月后才开始意识到自己所作的动

作。(脚不断动)

(二)

手的协调动作发展

手是人进行活动的主要器官,也是人认识事物的重要器官。研究证明,训练儿童手的动作,可以加速大脑发育。乳儿认识周围事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双手动作发展相联系的。

1

本能的抓握

3-4个月前的乳儿抓握物体带有无条件反射的性质。特点是:①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碰到什么抓什么。②手指不会配合,满把抓。③不能与视线协调,抓不准。

2.眼手协调

5-6月后,乳儿准确抓物的能力开始形成。眼手协调动作(配合视觉、触觉、运动觉)是乳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

这一动作发展经历以下3个阶段: 的配合。



拿到物体后,对物体更深的了解:看、听、摸、咬。即满足了求先学会看物体(看轻形象,位置)

迅速而准确地把手伸出,决定张开手和紧闭手的时间,以及五指

知欲,又发展了视觉和手的动作。

特点:

眼手配合,能按视线去抓取物体。 多余动作相伴,如拿物体时手脚并动。

不会用两手分别抓取物体,双手之间似乎存在“神秘的中线屏障”

(当递给她东西时,会把手中的扔掉)

3 手的动作逐渐灵活,成为认识活动的器官。

6-8个月开始,儿童手的动作日渐灵活,双手开始配合活动(倒手)。兴趣


中心由自身动作转移到动作的对象。会将东西乱扔、乱敲、乱撕,喜欢做重复的动作(如反复给瓶子盖盖、将手穿过玩具的小洞)对自己动作产生的效果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9个月之后,乳儿的行动开始出现了方法,而不仅仅是只有目的(看到就去拿)如:自己拿不到,会拉着大人的手去拿,甚至会“啊啊”叫大人替他拿。(玩具上拴着绳,他会拉绳。这是人运用工具最初的苗头)

三、 (一) 1

乳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亲子关系与乳儿心理发展 乳儿交往行为的发展。

新生儿末期出现了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

当成人(尤其是妈妈)的面孔出现在乳儿的视野中。他便中止原来的动作,注视成人的眼睛,进行片刻目光交流,然后便开始微笑、发声、甚至手舞足蹈,表现出欢快的样子。 这种“天真活跃反应”是一种条件反射。它是这么形成的?

满足生理要求――舒适感――与人的视觉形象相连――信号――引起活跃反应作答。(就如同小狗见到主人摇尾巴)

面对这种反应,成人会报以微笑、搂抱、亲吻、引逗等――强化了乳儿的行为,也加强了双方情感联系。



半岁左右,乳儿开始主动与成人交往。

当妈妈不在时,他会发出信号来呼唤――哭。

半岁到一岁,开始学习人类特有的动作和语言。与人交往的愿望

更加强烈,交往行为也更复杂了。

乳儿喜欢与比他大的孩子或成人交往。边哥哥姐姐的叫着,边跟着人家屁股后面,像个尾巴一样。大孩子还不愿意与小不点玩,经常拨拉她,一边去,或者当她舔着脸跟大孩说话,他们根本就不理她,特伤自尊。―――甩卡。

2

母子交往在乳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母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乳儿生活中的核心因素。

实验:恒河猴社会性剥夺实验。出生不久的小猴子单独放在物质条件良好的环境中,但失去与母亲及其它猴子交往的机会。一年后,再放入正常猴群中,发现:恐惧、畏缩、无探究行为、不会正常交往。 对孤儿院儿童研究类似:出


3个月离开母亲――痴呆、冷漠、孤僻、智力水平低。

失去亲子关系,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大的重大损害呢? 原因:

失去被爱与爱的权利,而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内部力量,使

儿童产生安全感,失去了就会变得焦虑、烦躁、恐惧。(孩子与母亲有一种天生的依赖关系。晚上醒来必找妈妈,常问:妈妈你喜欢我吗? 妈妈,戴眼镜)



母亲是乳儿与客观世界的“中间人”

母亲抱她天天四处走动:公园、幼儿园、动物园。给她呈现各种刺激,丰富感知。



缺少了母亲、乳儿环境变成了没有应答的死环境。

乳儿的自发行为(微笑、发声、手舞足蹈等)由于得不到成人的任何反应,就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乳儿会因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报而丧失信心,形成被动、退缩的行为模式。



缺少母子交往中身体接触、抚摸、搂抱所产生的触觉和运动刺激,

不利于儿童愉快情绪中枢系统发育,从而导致情绪障碍。



具有刺激性的物质环境和能对乳儿的自发努力做出响应的热情看护,可以增进儿童对环境的积极探索,也会使婴儿在早年取得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于发展的进步。否则,就有可能给儿童留下永久性的创伤。

在威尼·丹尼斯对黎巴嫩一家孤儿院收养的孩子的发育情况进行的跟踪研究中,发现这些出生后不久就被孤儿院收养的孩子,第一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他们的童车里,很少得到看护者用动作来关心个体的对待,许多孩子直到1岁时才会直着坐,或者直到学前年龄才能行走;他们在1-6岁之间的智商极低,平均只有53

通过对那些领养的早的孩子(2岁前)和领养的晚的孩子的对比研究发现:2岁前被领养的孩子能克服早期的智力迟钝,2年内可以使智商平均达到100而晚的那些虽然也在逐步恢复,但永远也不能完全恢复,通过在领养的家庭中生6-8年后,他们的智商只能达到70多。因此,在受剥夺的孩子2岁时改善其生活环境对让他们能完全恢复过来显得非常必要。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乳儿期是人发展的一个敏感期!


(二) 1

乳儿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善于辨别乳儿发出的各种“信号”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可

以保持乳儿良好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发展和接受教育的基础。

2

多和孩子交往。――说话、抱、逗、游戏。有的人虽和孩子处的

时间很长,但孩子并不依恋他,原因是他只是看着孩子别出事,渴了喝水,饿了喂饭。(李威)

3

鼓励和训练乳儿的动作。 爬、上下台阶、上下床、自己端杯子

喝水、下雨后在水力嬉戏。(有一个乳儿饿死在死去爷爷旁,原因是从来都不会自己下床。

4

培养乳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睡觉(拍着睡、抱着睡、走着睡、白

天睡、晚上玩)(吃饭:追着喂)

5

让孩子多接触外面的世界,获得更多的感知刺激。 怕冷、怕晒、

怕病、怕丢。



第三节 婴儿期心理的发展



1-3岁,特别是2岁以后,孩子会自如地走、跑、跳,会说话、思考、,爱提问、爱模仿、要游戏,有了自己的最原始的“逻辑”(爸爸开的小汽车不如人家的大汽车),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以及对人对事的要求和态度。

由此,孩子的行为变了,情绪复杂了,变得顽皮了,不听话了,成人感到难带了。这一阶段称为“第一个危机期”“不” 经常挂在嘴边)

一、 (一)

婴儿的生理发展 身体发展

仍十分迅速,身高平均年增8-10cm2岁:85cm3岁:93cm体重约为13公斤。骨骼仍在继续骨化,弹性大,易弯曲。大肌肉已经发展,但耐力仍很差易疲劳。心跳将为100次,不宜剧烈运动。

(二) 1

神经系统的发展 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

神经系统的成熟、动作的发展、言语的形成使得内抑制机能迅速发展→→


促使大脑皮质的分析综和活动日益精细准确,对心理活动和行为调节作用增强→→儿童就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从事某种活动,并开始按成人的指示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2

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信号系统是以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物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络系统。由于它是以具体刺激物作为条件刺激物的,因而是从感觉、知觉、表象的直观形式来直接反映现实的。

乳儿期是第一信号系统形成发展的时期。

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词总是标示着一定的事物,因而可以作为具体的条件刺激物的信号而形成条件反射。

如儿童都怕打针→→见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就哭→→第一信号系统 听到“医生”也会哭→→第二信号系统

在此“医生”是条件刺激物→→“穿白大褂的医生”的信号,而“穿白大褂的医生”的形象又是无条件刺激物“打针疼痛”的信号。

所以词是一种信号的信号

类似的“望梅止渴”→→“谈梅生津”“谈虎变色”

乳儿末期、虽然儿童也能对个别的词发生反应(以听到“再见”便摆手)但由于所能反应的词不仅十分有限,而且这些词的信号也非常接近第一信号(常与当时的具体情境,人的表情动作结合在一起并不具有多少概括性,所以不属于第二信号。

在第二信号系统中,词是具体刺激物的信号,凭借词,可以反映不在眼前的事物,使心理反映的范围不再局限于直接接触到的小天地。

词的概括性:使心理反映可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有机体还能通过词对自己发出各种指令,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只有人类才有第二信号系统。

据研究,儿童两种信号系统的发展大致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直接刺激→→直接反映

78个月以前,儿童只能以自身动作来应答具体刺激物。如:看见新鲜玩


具就伸手抓。

第二阶段:词的刺激→→直接反映

8个月以后,开始对少数词发生一定动作反应 妈妈在哪儿?→→找妈妈 再见→→摆手 小猪脸→→鬼脸 眨眼→→眨眼

(这个词跟第一信号很接近) 第三阶段: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1-1.5岁的儿童对熟悉的事物能做出词的反应。猫、咔咔(狗)、公鸡、瓜。这时的词已开始具有一定概况性。

第四阶段: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1.5岁以后,词才开始摆脱具体刺激物的直接联系,真正第二信号系统才开始形成。

提问:

训练张雨昕“我” 张雨昕是谁?→→我 谁把床尿湿了?→→我 谁的小鸭子?→→我

(看似已经充分理解了“我” 问题出现了:

爸爸在打谁的小屁股?→→我 谁在打张雨昕的小屁股?→→我 谁在汪汪叫?(小狗)→→我 提问:以上该归入哪个阶段? 二、

婴儿动作的发展(关键要创造机会)

(一)走跑跳 掌握迅速一天一个变化 (二)手的灵活动作

1岁半后,端杯子喝水,拿勺吃饭(用手把东西放到勺中,再放到嘴里)


搭积木(一开始,只能搭三层,现在,23个月,10层)

2岁以后,自己穿脱衣服,系扣子,洗手,用筷子。 三、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1.言语真正形成。

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交往由直接转变为间接方式→→成人指导儿童或与儿童共同从事实物活动。实物活动是儿童的主要交际工具(为什么?)→→这使得原有的身体接触、表情等渐渐显得不太适用了,而言语交际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可以边摆弄物体边交流)→→促进了儿童言语发展。

2 思维能力的出现。→→基本属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3.自我意识萌芽。 突出表现是“闹独立”

闹独立和爱做事是婴儿心理特点最突出的表现,也是最使家长头痛的事。 好动,爱做事→→怎么办?

特别好动,不知疲倦。喜欢模仿成人,甚至想帮大人做点事,但有时总是“帮倒忙”→→碗打碎、扫地时垃圾满处是,洗衣服,满地是水。→→千万不要责骂孩子,更不要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珍惜积极性、分配简单任务、注意安全)

闹独立→→怎么办?

1岁多,不让抱,抢勺子,抢遥控器

2岁多,独立行动的愿望更强烈,表现为:固执,不听话。不让做的偏做,不让动的偏动,不让去的地方偏去。

教育不当,会发展为任性,执拗等不良品质,所以是危机期。 (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过多限制,

当与大人冲突时,多利用注意容易转移的特点 少堵多疏:穿衣服

表情与实际行动比言语禁令更有效)

第四节



幼儿心理的发展


一、 生理发展 (一)

身体发展

身高体重增长仍很快。6岁时,110cm20kg

骨骼易变形,大肌肉动作协调,小肌肉5-7岁才开始发展,笨拙。如:中班儿童用剪刀时全身肌肉紧张、瞪眼、张嘴、十分吃力。

(二) 1

神经系统的发展

脑结构的发展

脑重增加,7岁时达1280g相当于成人的90%

神经纤维增长。2岁之前较短,多呈水平方向。2岁后,向竖直方向延伸,分支加多加长。

神经纤维基本髓鞘化。

整个脑皮质达到相当的成熟程度。5-6岁是脑发育的第一个加速期。 2

脑机能的发展。

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加强。

兴奋:睡眠时间减少,条件反射易建立,有更多地时间去看、听、接触事物。

抑制:逐渐学会控制自己行为,减少冲动性,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优良个性品质提供条件。

条件反射易建立且牢固。学习与条件反射的建立速度和巩固程度有直接关系。易建立→→学习新知识较快,2\3岁时,学会新儿歌需十几遍甚至几十遍,易忘。4-5岁只需几遍,且不易忘。

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加强,二者协同活动发展。 能通过词的描述讲解获得间接经验。

也能按成人的言语指示和自己的言语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二、 幼儿活动的发展 (一) 引力)

1

幼儿游戏的特点

游戏(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废寝忘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

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儿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


游戏产生:参加成人活动的愿望→→但又不能实现(小)→→所以带有浓厚的社会性。(主题、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生活中有什么,游戏中表现什么。让学生举例子)

游戏并非原原本本照搬、完完全全的模仿生活,而是在忠于现实生活逻辑前提下,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是通过变革现实来反映现实的。→→创造性(虚构与真实的结合)

如:开医院:树枝→→针 小石子→→药 自己→→病人或医生 (认真)

实验:打针游戏,组织者答应给他们真的酒精消毒,(很高兴)但只能在打完针后使用。结果他们提出抗议:不对,不能那样,“不行”。最后他们宁愿放弃想要的酒精,也不违背生活逻辑的真实。

意义:既能在假象的情境中自由的从事自己向往的活动(开汽车、当医生)又不受真实活动所要求的条件(知识、工具、技能)限制→→既发展了想象又体验到情感和社会关系→→获得快乐。

2

游戏的主要心理结构

想象。→→“假装”离开这种“假装”游戏也就不成为游戏了。 实验:在孩子们玩“上课”游戏时,老师也参加,大家很高兴,但老师说:不当学生,还当老师。孩子们就不干了“这是什么游戏呀,这不成真的了吗?”

具体表现:

游戏材料→→以物代物,一物多用。“过家家”要有锅碗瓢盆 “开医院”

要有听诊器、针、药。(树叶既可以代菜也可以代药)

游戏角色→→以人代人。 儿童以角色自居,象他们那样“工作”“劳动”

“生活”:小妈妈→→认真操持家务;小医生→→关心帮助病人。

此外,游戏情节的展开,场所的变换等方面也无不充满了想象的成分。 直接兴趣和愉快的情绪。

直接兴趣是促使儿童进行游戏的力量。没有兴趣和愉快的活动就不是游戏→→这是游戏的一个特征。

动作和语言 没有静止不动的游戏


积极活动的机会越多,儿童的兴趣就越大→→所以儿童一般都要争当活动机会多的角色。 开汽车→→司机而不是乘客;打针→→医生而不是病人。

完全沉默的游戏也很少见。即便是独自玩,也是自言自语。 3

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提问)

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促使智力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 搭积木→→大的在下,小的在上→→稳定 各种感官参与,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

游戏并非以往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主题、情节、工具)总在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游戏以想像力为前提,同时又不断增进想象的目的性,并使它朝向创造想象的方向发展。

游戏有助于培养个性品质。(医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司机与乘客之间的关系)并且,在“人”(角色)与“我”(扮演者)的比较中发展自我意识。

加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

由于游戏的巨大吸引力,易激励他们克服困难,达到目的→→锻炼幼儿意志。

马卡连柯:幼儿在游戏条件下(哨兵站岗)坚持站立不动的时间,远远超过仅仅按照成人的要求而站立的时间。

行为受游戏规则的约束,是一种自我监督和调节,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

发展口头言语能力。 4. 游戏活动的指导 给儿童玩的时间 不要认为玩是浪费时间。 ②提供好的活动场地 ③提供合适的玩具

情节玩具:洋娃娃、玩具熊等,餐具、医疗玩具、面具等。 技术玩具:积木、魔方、拼图等建构和组装玩具。 劳动工具玩具:小铲、小桶、吊车、挖土机等。


娱乐玩具:小鼓、发音盒、电子琴等乐器。 运动玩具:木马、秋千、轮滑、滑板车等 ④成人对游戏的指导

注意,儿童怎样玩,玩什么,成人要予以尊重,不要自以为是的横加干涉,因为儿童有他们自己的逻辑。

(二) 1

学习和劳动

学习

不同于人小学后的正规学习,而只是一种准备,重要的是培养学习态度、

习惯、和能力。(反思现在的幼儿教育现状)

学习与游戏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 2

劳动

动不在于创造多少物质财富,而是发展动作,形成技巧、培养劳动习

惯和爱劳动的品质。

劳动过程而不是结果感兴趣,常把劳动游戏化了。 如:小班儿童洗手绢时常常刚刚洗干净又洗,翻来覆去。

三、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 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小班)

1 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小孩的脸,三月的天) 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什么也不听。 恨大灰狼,把书上的狼眼睛挖掉。 只听喜欢的老师的话。

别的孩子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的哭,一会儿又破涕为笑。 2.爱模仿。

小班玩具种类不必太多,每样多准备几套。

表扬,建立样板:看某某小朋友走路多有精神,象解放军叔叔一样。 看某某学习多认真,小眼睛一个劲的看着老师呢!

不要批评,某某把你的手绢收起来。→→这可能会引起更多孩子玩手绢。 3

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用手一块块数糖而不是默数

捏完了橡皮泥才有所发现→→面条 用纸叠飞机,到最后高兴的说→金箍棒。

不能说:注意听讲→→眼睛看着老师。 (二) 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

1 爱玩、会玩――中期是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 游戏中,儿童已能自己计划内容与情节,自己安排角色,怎么玩,不遵守规则怎么处理,基本都能解决,但游戏中产生的矛盾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

2 思维具体形象

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如动手数苹果。多依靠实物的形象作支柱。如:3个苹果+2个苹果=5个苹果 6块糖给弟弟3块还剩下3 但不理解:3+2=?

6-3=?

中班幼儿常常根据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来理解成人的语言。如:儿子=小孩,如说某大人是谁的儿子,他们就惊讶,这么大还是儿子? 吹牛→怎么吹? 用嘴吹气状。“大”比“小”好==摩托车 不如 小汽车 不如 大客车。

所以,避免讲抽象的语言。教“笔直”可以竖起一只铅笔。 (三) 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 1 好学,好问

中小班的好奇心较多表现在对事物的表面兴趣上,但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

大班,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范围广泛,天上地下,无所不有,学到后,还愿意显摆。

“我是从哪里来的?”→如何对待? 大耳朵图图。 不但问,还动手拆。

2 抽象概况能力开始发展。

开始掌握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会进行简单分类。蔬菜→白菜、茄子、柿子 水果→苹果、梨、葡萄。

初步理解了因果关系,针,铁做的→沉底 火柴棒→木头的→浮起来。


应进行简单的科学教育 3 个性初具雏型。→7岁看老

开始能够控制自己,不再“随波逐流”比较有主见。对人对己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文静,有的活泼。



第五节 儿童(中)期心理的发展



规规矩矩的学校生活开始了,儿童结束了过去幼儿园生活中无忧无虑的生活,学习成为他们主要的日常活动。

一、 儿童期生理的发展

总的特点:变化不明显,处在前后两个加速期之间,相对缓慢时期。 身高、体重年增长为5-6cm3kg12岁时,平均身高150.4cm体重39.7kg 骨骼系统的发育呈迅速的增殖性生长特点,尤其是身体下部双肢的增长最为迅速,腿和脚都长的特别快,同时,由于长骨的生长比附着其上的肌肉生长的速度快,许多儿童会感到“生长的疼痛”身体外形各部分的比例越来越接近成人。

注意坐姿对骨骼发育的影响。

儿童期是换牙阶段,所有20个乳牙都会被恒牙换掉,最早换的是上门牙。并且才换上的牙都显得特别大,不协调,象兔子一样,但随着颚骨和骸骨的生长,头变大,脸变长,嘴巴变宽,恒牙的大小就变得协调了。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持续而有序,脑的大小已经接近成人的90%,而脑重和成人相当,达到1400克。

二、儿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儿童的自控能力迅速形成和发展。

幼儿时期,儿童自制力较差,各种心理过程的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但儿童期的儿童由于教学条件的要求,其随意的心理过程迅速发展。如,上课他们必须集中注意力听课,思考并理解所学,复习并熟记内容等都要求其有意性。

幼儿期儿童意志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多动作的控制上,而小学阶段的儿童则是在认知、情绪等内部心理过程的调节控制方面。

2.性别角色观念不断增强。


小学阶段,儿童的性别特征进一步形成,小学生已经能够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特征,并将其整合到人格的结构中去。

小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念也在不断增强。

在对别人个性特征的描述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描述男孩爱用“力气大”“勇敢”“胆子正”等与男性特征相联系的词;而用“爱哭” 爱发脾气”“小心眼”“有爱心”等与女性特征相联系的词对女同学进行描述。

另外,在对学习科目的喜好上,也开始表现出不同,男生更喜欢数学,自然而女生更喜欢语文英语等阅读方面的科目。

他们跟成人一样,对女性违背性别角色的行为比较宽容,而对男性违背性别角色的行为如男孩玩洋娃娃或穿女孩的服装等特别不能容忍。

3. 抽象概括能力发展较为迅速。

不仅能够理解事物的变化是可以逆转的,或者说思维是可逆的也就是实现了守恒,掌握了守恒概念;(水的高度降低了但是它的宽度却增加了,如果你将水倒回去会发现水的量是一样的)同时,能够认识同一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归入不同的类别,表现了概念上的灵活性。(一个10岁的男孩能花几个小时将他大盒子中收集的各种卡进行灵活的分类和再分类,如邮票一会儿按年代、按面值、按大小、按动植物等,而学龄前的儿童坚持一系列的物体只能按一种方式进行分类)思维已经表现了相当的逻辑性和组织性,相别幼儿其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幼儿的思维受知觉的影响左右,很难摆脱感知的束缚。如液体质量守恒的实验)即已能进行心理操作活动,对具体事物的思考是能服从逻辑规则的,但当思考抽象的不再眼前的事物时仍然会感到十分困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f4b0a0b1a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