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构筑长三角竞争新优势

时间:2022-07-14 18:35: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构筑长三角竞争新优势

作者:李娟娟 毕凯军

来源:《上海企业》 2018年第8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上海为核心城市的长三角地区是全球第六大城市群,经济发达、腹地开阔、科研力量强大,在众多制造业领域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链。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长三角三省一市应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进一步提升巩固实体经济能级出发,以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加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和产能协作,联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这既是长三角地区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由之路,亦是提升区域整体能级、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及全面增强全球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的责任与担当。

长三角地区具备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

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以及我国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关键枢纽,长三角地区现已发展成为国内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科技创新能力最强、产业体系最完备、要素流动最便捷的区域之一。三省一市以占全国1/26 的面积、1/6 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4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更是超过全国的1/4,制造业综合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具备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

此外,长三角地区具有比较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内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在长三角地区高度聚集,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协同效应,以及深入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科技和产业的联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三角地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存在的瓶颈难点

尽管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持续领跑全国,甚至在国际上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布局中尚不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区域缺乏统一的产业规划布局和产能协作机制,长期以来形成的各城市间经济同构化使得产业分工梯度层次不够明晰,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趋于同质化竞争,距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产业功能分工体系有待重构,竞争合力尚未形成。目前,区域层面的产业体系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性顶层设计,分工合理、优势互补与各具特色的产业空间新格局亟待重塑。长三角城市群域各城市的重点产业发展呈现出“大、全、散”的基本特征,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态势较为严重(其中江苏、浙江、上海之间产业同构相似系数的均值高达0.920.82 0.78),这既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使得特色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散或弱化,亦为产能过剩埋下了诸多风险隐患。同时,城市群中心城市均在着力抢抓战略机遇,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兴产业布局面临平行竞争,而中小城市则多基于传统领域的强项,主要集中在加工组装等低端环节和低附加值产品,尚未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制约。


二是区域统一市场建设成效不彰,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亟待增强。一方面,由于缺失有效的产业集群跨区域协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长三角产业集群跨区域联动发展面临多重障碍;另一方面,囿于行政区划分割和地方利益保护,长三角区域市场准入规则、行业标准等政策性壁垒降低了资源利用、要素配置和流通的效率,难以形成区域统一的要素市场,不利于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功能的整合联动。

三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制约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目前,长三角产业集群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主导产品技术密集度偏低、关键核心技术缺乏等诸多瓶颈和难点,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长三角产业集群最薄弱的环节。高新技术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自主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不强,关键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观,进而影响了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能力的持续提升及长三角地区产业跨界融合和产能协作的进程。四是为产业集群提供支撑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集聚度有待提高。在全球合作竞争中,长三角地区要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联手打造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必须大力发展为制造业提供中间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全球范围内世界级产业集群相比,目前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仍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步伐,其在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服务成本、产品多样化、集聚程度等方面亟待提升。

长三角地区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长三角三省一市要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必须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特色,瞄准科技前沿和新兴产业领域,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聚焦若干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资源丰富的重点优势领域,以区域统一市场建设为突破口,探索并创建出符合长三角区域发展特点的、以规划为引领、以政策为引导、以市场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联手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第一,加强系统性的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形成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长三角三省一市应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规划,发挥各类政策的系统集成效应,强化产业集群的战略规划协同、指导政策协同以及配套服务协同,深入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首先,建议由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牵头研究制定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并结合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出台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发展指导目录;其次,根据三省一市的产业基础、产业结构层次和比较优势,明确各自的产业功能定位及支柱产业,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梯度有序的有机体系;最后,以共建一批聚集资源的开放性合作平台为抓手,以聚焦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创新产业项目为载体,共享共用三省一市各类高端资源要素,推动地区间产业分工协作不断深化、细化,实现产业功能的有效整合与产业链条的延伸融合。

第二,进一步消除阻滞要素流通的政策性壁垒、市场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统一的要素市场和无差异的政策环境。长三角三省一市应竭力突破区域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按照市场化要求共同建立有机统一的区域大市场,在更大范围内推动资源整合和要素自由有序流动。首先,不断完善园区共建、异地孵化、飞地经济等合作模式,重点探索跨区域开发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以财税和经济统计为突破口开展政策研究,建立有利于产业重大项目跨省市协作的财税分享及产值统计制度;其次,进一步消除市场壁垒,重点在市场准入条件、监管规则、技术标准、资质认证等方面形成区域一致性框架。同时,须注重各地产业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性,以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最后,在就业、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公共服务及社会治理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为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配套保障。

第三,促进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和共享共用,着力突破卡脖子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深入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科技和产业的联动发展。长三角三省一市应瞄准世界科技沿领域和顶级水平,立足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禀赋和特点,聚集科技创新要素,加强区域内国家


科学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间的合作互动,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中心等资源平台,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科技和产业联动发展,着力形成以产业分工为基础的梯度有序的创新体系。首先,以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为引领,三省一市应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为目标,构建以产业分工和主导产业为基础的区域创新体系,共建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科创中心;其次,借力城市群的产业分工体系,共享共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继续强化技术、资本、人才、服务等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统一构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等;最后,协同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快物联、数联、智联布局,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快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并支持区域内多领域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联通共享,借力数字经济提升产业集群创新力。

第四,积极推动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强化对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功能支撑作用,实现二者融合互动发展。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城市,上海应进一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升级发展,使具备高端生产要素的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到先进制造业集群中,促进产业集群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首先,充分发挥上海高端要素市场相对齐备的优势,不断强化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生产性服务专业化功能,提高区域经济支配力和辐射力;其次,以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为引领,着力提高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咨询、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对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服务功能支撑;最后,以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为契机,推动国际研发、技术、人才、现代服务业向上海深度转移,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力度,支撑长三角地区联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13b6cd9ce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