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共产党宣言》学习体会 在阅读《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我发现马克思和中国春秋时期的孔子有着奇妙的相似之处。孔子说过:“虽千万人吾往矣。”即使在各国辗转,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从未放弃自己维护礼乐的理想。同样的,身处资本快速扩张、财富迅速积累的19世纪,马克思却关注到人的压抑和异化,提出科学社会主义。虽然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当地都没有成为现实,但真正伟大的思想能够穿越时空,给后世的人带来深远的影响。 从哲学到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不停学习,思想多次转变,只因他感到自己“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需要补充所知以支撑所想。他一生中三次系统性地研究了政治经济学,即使在被驱逐出境、家庭生活困难的时候依然不改其志。这份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和务实谨慎的研究态度,值得我们所有人在工作中效仿。“善良的‘前进’愿望”就是马克思对人的自由和发展的关怀,尤其关心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无产阶级。《共产党宣言》是他在1848年的一次发愿呐喊,从分析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出发,揭露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并预言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命运,最后号召无产阶级的联合。 从《宣言》里大篇幅的生产关系论述可以看出,号召无产阶级的联合不是空穴来风式的激情宣泄,而是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剖析后的结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结合了政治经济学层面和哲学两个层面,他感到愤怒的地方不仅仅是工人劳动产生的价值被剥削,而且在于整体社会关系中物对人形成了奴役。在流水线生产的机器大工业时代,劳动者被训练成机器,人被缩减为流水线上拧螺丝的一只手、踩踏板的一只脚之类的残肢断体。活生生的人消失不见,个性被磨平,劳动非但不能使人自 由自主地发展,而且变成了人的桎梏。资本家同样被物所奴役,因为当资本增殖和利润成为唯一的目的,本应为人服务的金钱,现在却翻身成为了统治者。社会中物与物的关系遮蔽了人与人的关系,物的力量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主导力量。人的异化就是被自己生产的物所控制,这份忧虑和警示在今天依然发人深省。互联网络、克隆和机器人等技术的进步每一次都会引起社会领域和伦理领域的大讨论,因为人工智能技术既是科学与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也有可能使人的异化隐蔽地加深,最后人失去控制自己的权力。 不破不立,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目的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发展其实是受限的,“当火车被造出来之前,所有乘客的需求都是一匹更快的马。”但火车还是被发明出来了,飞机、潜艇甚至能让人上天入海,这说明人不能不受到外在限制,但人又能用自己的实践力量去打破外在的限制,就是人的自由所在。为了保持、发展人的自由,就必须保护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人的自由创造与机器大生产时代里人的碎片化是相违背的。马克思跳出生产繁荣的社会现实,看到它背后隐藏的缺陷和危机,他的独立、清醒与洞见,以及他关注人类整体命运的胸襟,令人惊叹。 马克思的思想与情怀穿越了时间与空间,影响着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落地生根。六十多年前我们的先辈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当代我们的党和国家始终关注人民的获得感,让最广大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和马克思对人的关注与重视一脉相承。为了让他的思想情怀继续贯彻下去、不断发展,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社会主义还有更远的路要走。高山既仰,景行必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13c5d23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