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父辈 作者:常雪芹 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21年第22期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传承。——题记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我,如果被问起家风,可能说不详细,但于我而言,父亲的言行举止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想,这就是家风。 敬业 父亲是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迎来送往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在我记忆里,每当黄昏散去,我经常看到父亲戴着老花镜坐在灯下备课,一手执笔,另一只手翻书。他有时皱紧眉头思索,有时又舒展眉头、面带微笑。那时,我看到父亲几乎每天都在备课,就很疑惑:父亲一辈子都在教初中地理,书中内容应该已熟记于心,为什么还要备课?我问父亲,父亲不慌不忙地放下钢笔,推了推眼镜,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每次上完课,我都会有新感悟,也会有新遗憾。为了让课堂效果更好,我才一次又一次备课。再说了,现在日新月异,我不与时俱进,就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我也不想误人子弟。”那时,我对父亲的话还不理解。如今,我也走上了三尺讲台,看到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那一张张信任我的脸,我唯恐授课时出现差错。此刻,我才深深理解了父亲当年的心情。 父亲平时不善言谈,唯独在课堂上能侃侃而谈。父亲上课总是拿一支粉笔、一本书,没有精美课件,没有煽情话语,他的课堂却很吸引人。有一次讲到中国铁路分布的内容,他抛开课本,拿着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哪两条铁路在哪座城市交会,交会处所在城市的地理位置、人文风情、气候特征及农作物等。不一会儿,黑板被父亲划成了“铁路网”……父亲的讲述,让全国铁路分布一目了然,也让学生牢记于心。当有学生抱怨记不住知识时,父亲会将捏着粉笔略显枯瘦的手放在身后,面带微笑地说:“你还是和它见面少啊,就像认识人一样,第一次见了不认识,第二次不认识,见面次数多了自然就认识了。学习知识也一样,看得多了,就记住了。”他的话语虽朴素,道理也浅显,但常常引人深思。 善良 父亲话不多,生性耿直善良,无论谁家有事相求,他都会倾力相助。父亲的书法写得好,每当春节来临,他都会自购红纸,免费给村民写春联。当时我不理解,父亲语重心长地说:“有些人家生活困难,我虽然钱不多,但每月有工资拿,要尽微薄之力。特别是一些孤寡老人,更需要帮助。”父亲一写就是很多年,因此他在村里的口碑极好。父亲用善良诠释人生,一言一行中彰显着优良家风。 父亲孝顺、勤学、勤劳……他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做人之本。现在,我也有一双儿女,我会像父亲一样敬业、善良、孝顺、勤学……让良好家风传承下去,助力他们拥有幸福人生! 后记 家风,是每个家庭世代延续形成的精神风貌、道德准则。薪火相传的家風,仿佛是一棵棵参天大树,任凭风吹雨打,岿然屹立,枝繁叶茂。家风正,则民风纯;民风纯,则社会兴。期待着优良家风像那和煦的东风,迎着暖阳,吹遍神州大地,吹进亿万家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2beb9e5d6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