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得示帖》解析与临习 西安工业大学 傅如明 学 科:艺术 专 业:书法学 课 程:行书技法Ⅱ 适应对象:书法专业必修课和非书法专业选修课 教学背景 《行书技法Ⅱ》是本科书法学专业二年级的行书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王羲之手札、王献之与王珣手札、杨凝式、米芾等手札等解析与临摹示范。王羲之手札《得示帖》是行书技法Ⅱ重点临摹的法帖之一。课程教学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课前根据教材《行书教程》完成制定的阅读与理解任务,获取相关的背景和知识。本课程在此基础之上,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解析《得示帖》,解读此帖的相关文化背景,释读句读,疏通语义,分析风格,厘清临习要点,加深对法帖的理解;二、临习示范,逐字临摹,重点把握笔法、结体、章法的细节问题,突出解决用笔的节奏与速度、字组与字群等技法问题。掌握《得示帖》的法度与意韵,感受行书书写速度与节奏的愉悦,提高对书法艺术文化的鉴赏与品评能力。 教学原则 读图识行,以行书发展为经,以风格特点为纬,认知高点,取法乎上。 临摹示范,以方法为根本,以路径为导向,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循序渐进。 教学目标 掌握《得示帖》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释读《得示帖》的文字内容,理解魏晋手札的句读、语义和表达方式。 掌握《得示帖》笔法、结体、章法特点,培养艺术审美,感受书法艺术魅力。 教学要点 《得示帖》的文化背景解读。 《得示帖》的句读、语义解析。 《得示帖》的艺术风格分析。 《得示帖》笔法、结体、章法临习解析。 教学过程 (一)简介王羲之及其行书代表作品 我们都知道王羲之被誉为“书圣”,(插图1王羲之像)他主要以行楷书称雄,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插图2《兰亭序》)历朝历代奉为经典,唐代的怀仁集王羲之行书而成《圣教序》(插图3《圣教序》)也是后世行书学习的典范。其次王羲之还有一些经典手札,比如《姨母帖》、《初月帖》、《二谢帖》等等,(插图4《姨母帖》、5《初月帖》、6《二谢帖》)也是取法的重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王羲之手札之一《得示帖》。(插图7《得示帖》) 1 (二)解析《得示帖》 1.《得示帖》文化背景 《得示帖》是王羲之答谢友人的一封信札,叙述了他身体状况不佳、不愿触雾和服食“五石散”等内容。此帖为唐代摹搨墨迹,双钩廓填,或响拓而成。书法行草相杂,用笔提按使转,轻重变化,呼应摇曳,精美绝伦。我们先来解读《得示帖》内容。 2.《得示帖》内容释读 得示(收到来信),知足下犹未佳,耿耿(放心不下,心虚不宁)。我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迟,等待、盼望。散,原指一种丹药“五石散”。为道家炼丹所得,据说可以使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实际对身体有害,身体发热,需要冷食,药性散发,亦称“散”。王羲之是服食者。迟散,应指等待、盼望药性散发之意。大约药性散发之前,触雾会使身体十分不适)。王羲之顿首。 译文:来信收悉,知道您身体尚未见好,我耿耿于怀。我的身体也非常不好。明天等到太阳出来才能外出。不愿接触晨雾。等到五石散散发后再外出。王羲之叩首再拜。 3.《得示帖》临习要点分析 《得示帖》用笔主要以中锋为主,间杂个别侧锋。“得示”用笔稳健、结体疏朗;“知足下”草法连带直下,欹侧变化,形成字组; “犹”有残损;“未佳耿耿”连带。“耿耿”的第二个“耿”连带成一个字;“吾亦劣劣”取草法,一气呵成,很有动感,“犹”字动,“ 明”字独立,重、静,下面三组字群,“日出”、“乃行”、“不欲”形成新的节奏;“触雾故也”重,“迟”的小、细、圆形成鲜明对比和节奏的变化。“散”独立,“王”对应“欲触”的白处,“羲之顿首”一气呵成,动感十足。此帖章法布局非常巧妙,三组草书连带与重轻搭配协调,节奏感很强。 临习时重点拉近的镜头: 得:注意残破的部分;“知足下”三字连写;“犹”残损;“吾亦劣劣”连写;“触”笔顺;“雾”的结体;“迟”的笔法变化;“散”的笔画;“羲之顿首”连带。 临习其他字可快速略过 4.《得示帖》临习示范 5.《得示帖》原作与临作之比较 教学总结 通过临习,我们可以充分理解王羲之手札的艺术魅力,其用笔很丰富,结体很多变,显得非常自然,整幅作品一共四行,有单字,有字组,有字群,穿插组合,章法变化非常丰富,这也是《得示帖》的艺术魅力之所在。所以临习古帖需要慢慢地分析体会。 教学设计 片头主题词:品读经典;临习创作;愉悦身心 片头三句话:行,皆简而动者也; 风行雨散,润色开花; 法度意韵,取法乎上。 视频时间:每节视频控制在15分钟以内。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366c3a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