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留诗咏鹊华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人称誉其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年随家迁居四川绵川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并在那里度过了他青少年时代。 李白是我国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天才诗人。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在中国,几乎没人不知道李白的,人们将其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并称为“大李杜”,并视二人为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并峙的高峰。 李白也有书法大作:《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 李白剑术高明: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其剑术亦是十分高明。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造诣非同一般。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朝“三绝”。虽然“三绝”中没有李白的剑术,但其剑术之高却仅位于裴旻之下,居唐朝第二。 诗仙李白成年后的绝大部分人生岁月是在漫游中度过的,其游踪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这其中就包括济南—-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他曾游历过济南,并留下了数首题咏济南湖山的诗篇,为济南湖山胜景增色不少! 登临咏赞华不注峰 李白在其《古风》之二十“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据此可知,李白曾登游过济南的华不注。 不管李白的这次华不注之游是在哪一年,它都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华不注的人文底蕴,并扩大了华不注的知名度。华不注之所以在宋、元、明时期能成为与趵突泉、大明湖并列的济南三大名胜,后世文人墨客到济南后即使不游位于城南五里处的历山(今千佛山),也要不辞劳苦地到府城以北约二十里远的华不注一游,原因有三:一是由于《左传·成公二年》关于齐晋鞌之战的记述中有齐顷公被晋军追逼得“三周华不注”,幸得大臣逢丑父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其到山脚“华泉”取水,始得趁机逃脱这一典故;二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有“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这样的形象描绘;三就是由于诗仙李白曾登临过华不注,并在其《古风》之二十中对华不注作过这样的吟咏,这一点从后世文人所作的题咏华不注的诗文中经常要咏及李白或李白的这次华不注之游即可得到印证。 与从祖济南太守泛舟鹊山湖 除了在《古风》第二十中对华不注作了吟咏描写之外,李白还作有《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湖西正有月,独送李膺还”、“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 李白在天宝年间曾陪其从祖济南太守泛舟鹊山湖,而李白的这三首诗是现存的最早的描写鹊山湖的诗篇。在这三首诗中,李白以淡雅清新的语言描绘了当时济南北郊一带的湖光山色,给后人留下了一幅不可多得的、鹊山湖在唐朝时的佳姿倩影!从李白“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等诗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鹊山湖(据专家考证,在金代以前,鹊山脚下一直到大明湖北、华山脚下为一片汪洋,名叫“鹊山湖”)水域辽阔,水面面积极大。 据有关专家考证,在金代以前,鹊山脚下一直到大明湖北、华山脚下为一片汪洋,名叫“鹊山湖”(又名"莲子湖)。当时的鹊山湖水域辽阔,水面面积极大(这一点在李白“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等诗句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当然“湖阔数千里”并非实指,而是诗人的夸张之辞),衔远山(华山、药山、标山),吞清(大清河)泺(泺水),万倾碧波接云天,湖光浩渺,“飞鸿翔鹤,远势盘空”,水村渔舍,柳绿花红,渚生蒲苇,水浮荷菱。阴云之际,雨霁雾腾,烟 云缭绕,宛若仙境,吸引着文人墨客多次到此游吟。可到了北宋末年,济南知府刘豫为辅助大清河的航运,组织开挖了小清河,使鹊山湖的湖水经小清河宣泄,水面面积锐减,昔日的胜景不再。时至今日,我们只能从李白的这一组诗中领略一下淡淡的湖光、翠微的山影了!诗人在陪其从祖泛舟鹊山湖时,面对这一片湖光山色,内心深处不由自主地生发出一种愉悦之情。就是在这种心情下,诗人写下了这组风格淡雅、清新的诗篇,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幅不可多得的、鹊山湖在唐朝时的佳姿倩影! 匡山曾有其读书处 最迟自金元之际起,就有李白曾于济南城西北隅的匡山筑堂读书的传说,如金元之际的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就曾写道:“匡山,齐河路出其下,世传李白读书于此。”元初著名学者、文学家王恽在济南所作的七绝《匡山》中也曾有句云:“匡山说有旧茅庐,李白当年此读书。”元人于钦所撰的《齐乘》一书中亦云:“历城北有匡山,世传太白读书于此。”清代文人在题咏济南匡山的诗文中更是几乎都要述及这一传说,如郝植恭的《匡山记》一文中曾说:“再北为李太白读书堂,云是太白旧读书处”;朱彝尊在《济南竹枝词》一诗中也有句云:“三载齐东留滞日,愁看李白读书山”;任弘远更是作有《登匡山,怀李太白读书处》诗,其中有句云:“匡山云壑内,太白有高台”…… 李白读书匡山之说最早见于杜甫的《不见》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不见》是杜甫诗中的名篇,不仅为许多杜诗选本收录,而且还被许多唐诗选本选入,流传很广,故李白读书匡山一事也就广为人知了。 陪从祖济南太守[1]泛鹊山湖[2]三首 [唐]李白 其一 初谓鹊山近,宁[3]知湖水遥。此行殊访戴[4],自可缓归桡[5]。 其二 湖阔数十里[6],湖光摇碧山。湖西正有月,独送李膺还[7]。 其三 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8]回。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选自《李太白文集》卷十七) [写作缘由]天宝三年(744)的春天,李白就因遭谗毁,自请还山,遂被玄宗 “赐金放还”。当年(一说为次年,还有人说是在天宝五年)的冬天,经其从祖(族叔)、陈留(唐代道名,治所在今河南开封东南)采访使李彦允介绍,李白请北海天师高如贵在齐州(今济南)紫极宫为他举行了入道仪式,授了道箓。李白曾登游济南的华不注山、陪自己的从祖济南太守的泛舟于鹊山湖,并作了这三首诗。 [校注][1]从祖:叔伯祖。唐人喜同姓联宗叙谱,以示亲近,李白亦未能免于此俗,其诗题中所说的这位“济南太守”未必是其亲“从祖”,至于其所指具体为何人,学界有李邕、李随、李遵、李延业等多种说法,至今没有定论,而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学者王辉斌教授在发表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上的《二李一杜交游笺识——兼论李邕对杜甫的影响》一文中则认为是指李彦允,并据李清渊发表在《祁连学刊》1993 年第2期上《李白与李彦允交游探微》一文说李彦允曾于天宝四年至天宝五年(745—746)间任济南太守。 [2]鹊山湖:位于古代济南城北的鹊山脚下,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一:“鹊山湖,府北二十里,湖北岸有鹊山,因名。”关于鹊山湖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燕晏谟所撰的《三齐记》一书,但该书早已佚失不传,不过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十九《河南道十九齐州历城县》“历水”条下曾引其文云:“按《三齐记》云:历水出历祠下,泉源竞发,与泺水同入鹊山湖。”汉唐时期,鹊山湖水域辽阔,烟波浩渺。此湖在北宋及明崇祯年间曾经干涸过,但金元时期湖面复存,至明代中叶曾一度变得烟波浩渺、碧波万顷。清初,该湖的水域面积逐渐缩小。至清中期以后,碧波荡漾的鹊山湖水面基本消失。 [3]宁:岂。 [4]访戴:指东晋王徽之(子猷)雪夜往访戴逵一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及唐·房玄龄等修纂的《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王徽之传》中载:王徽之卓越超群,不甘受拘束住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时,有一天夜里下大雪,他忽然想念起戴逵,而戴逵当时住在剡中(今浙江嵊县),于是就连夜乘小船去访问戴逵。他乘小船走了一夜才到了戴逵住的地方,但是等到了戴逵家门前他却没有叩门而入,而是马上就掉转船头往回走了。有人问他这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本来就是乘兴而来的,现在我兴致尽了,所以就要回去了,又何必非见到戴逵不可呢?” [5]桡(ráo),船桨,楫。 [6]数十里: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卷二十及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百七十九中“数十里”均作“数千里”,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39a8e76f242336c1eb95e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