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廉政文化及其对同代官德的影响

时间:2023-04-10 22:03:2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包拯廉政文化及其对同代官德的影响

摘要:包拯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青天形象,其廉政文化充满了廉洁奉公,以民为贵、爱民如子,公正不阿、为民伸冤除害的廉政精神,包拯廉政文化对宋代官德产生了重大影响。传承和借鉴包拯廉政文化,对于加强现代官德建设意义重大。



关键词:包拯 廉政文化 官德

宋代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无人企及的崇高与正义的化身,一个至忠至正、至刚至纯的清官标志与忠臣样本,一个被历朝官方推向神坛,又被历代老百姓奉为神明的大清官。在全世界享有包青天的盛誉,其廉政文化内容全面而深厚,对于加强现时代官德建设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1、包拯廉政文化的表征与内涵

包拯廉政文化突出表现在:

(1)简朴。包拯一生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要做到清正廉洁,必须生活节俭,节俭方能养廉,奢侈必然导致贪污,包公正是如此。宋朝《两朝国史·包拯传》记载,包拯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虽贵,如初宦时。就是说:他家里生活勤俭节约,虽然后来官至三司使、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但是其吃穿住行仍然和刚做官任天长县知县时一样俭朴。其夫人董氏的《墓志铭》也记载:孝肃渐贵,夫人与公终日相对,亡声伎珍怪之玩,素风泊然。宋代达官贵人素有蓄养歌伎之风,而包拯闲暇时只与夫人对谈而无声色狗马之类的娱乐。



(2)清廉。他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欲乞今后应臣僚犯赃抵罪,不从轻贷,并依条施行;纵遇大赦,更不录用,或所犯若轻者,只得授副使、上佐。他不但自身廉洁,而且制定了一条家训,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史书记载包拯子孙如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等,也都一直恪守家训,居官清廉,深受世人的称赞。《包公(绶)墓志铭》载:公既终,发遗箧,诰轴、著述外,曾无毫发所积为后日计者。益知公生平清苦守节,廉白是务,遗外声利,罕有伦比。孝肃以清白劲正光于青史,公可谓能克家者,孝肃之风,至于公而益炽也。可见,包绶死后,箱箧中除了官诰、著述之外,没有分文钱财。包拯的清正廉洁之风,到其子包绶时,更加发扬光大了。



(3)公正。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包公铁面无




私、秉公执法不仅在戏剧、公案小说、民间故事中是最闻名的,在历史上也是很突出的。如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他因老年丧子而改知庐州。于是,一些亲戚故旧以为有恃而无恐,仗势欺人,甚至扰乱官府,无法无天。一次,他的一位堂舅犯法,引起了公愤。外甥与舅父属于近亲,外甥是不便惩处舅舅的。包拯则不顾私情,断然下令把这位堂舅逮捕起来,在公堂上依法处以笞刑,痛打了一顿。亲戚故旧看包拯铁面无私,都收敛起来,再也不敢仗势欺人,胡作非为了。庐州百姓都称赞包拯居官公正,说外甥有理打得舅。从此之后,这句话在当地演变为一句成语,一直流传至今。



2、包拯廉政文化对同代官德的影响

2.1 宋代官吏对包拯的敬仰

早在北宋时,他的品德与政绩已经备受赞扬,他的英名已经远扬天下、妇孺皆知了。如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在包拯生前的至和末年(1056,在其《再论水灾状》中,就称赞包拯清节美行,著自贫贱;谠言政论,闻于朝廷。在嘉祐四年(1059)所上《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中,仍然称赞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又如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即包拯死后四年,司马光说:向者仁宗时,包拯最名公直。与司马光同时代的沈括也说:包孝肃尹京,号为明察。枢密副使吴奎所撰《孝肃包公墓志铭》说: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逝世之时,其县邑公卿忠党之士,哭之尽哀。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曾巩为其作传,赞扬备至。宋朝官修的《两朝国史·包拯传》也说:拯性不苟合,未尝伪色辞以悦人。平生无私书,至于干请,无故人亲党,一皆绝之。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虽贵,如初宦时。



2.2 黎民百姓对包拯的颂扬

包拯在宋代不但备受士大夫们的赞扬,而且也受到广大人们群众的爱戴。人所编《两朝国史·包拯传》云:至于闾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早在北宋时期,包拯就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臣,包公的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包公为官清廉、言行一致、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特别是他嫉恶如仇、执法无私、为民请命的精神千百年来更获得无数民众的好感和钦佩,成为古今中外受到老百姓爱戴、崇拜、有口皆碑的大清官之一。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吴祗若在《包孝肃公奏议》绍兴庐州刊本跋中说:孝肃包公,名塞宇宙;小夫贱隶,类能谈之。南宋名臣周必大《跋包孝肃公帖》也说:惟公刚正之名,至今播在人口。南宋人周密说:旧开封府有府尹题名,起建隆元年居润,继而晋王、荆王而下皆在焉。独包孝肃公姓名常为人所指,指痕甚深。连边境的少数民族,也服其重名。宋神宗时,西羌俞龙珂投宋,对押伴使说:平生闻包中丞拯,朝廷忠臣,某既归汉,乞赐姓包。神宗允其所请,赐姓名为包顺。以上从像欧阳修、司马光这样著名的士大夫,到童稚、妇女、小夫、贱隶,都对包拯倍加赞扬,可以说也就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另外,在包拯死后不久,就有人为他设立祠堂。如在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即包拯死后的第四年,在庐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3a5c7b684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