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份,教育部在《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中明文规定,“不以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然而,据了解,目前很多学校仍在考试后,依照学生成绩排名次,甚至是以所排名次为学生排座位。这种做法显然在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以致影响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在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也明确地表示,考试后最不想知道的就是成绩排名。可见,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之深。 心理分析:虽然这种排名法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消极影响相对更大。“排名次”表扬的是少数几个,可打击的却是多数。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分析,用这种“名次效应”刺激学生的荣辱观,不是很好的办法。用这种方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也不是最佳途径。它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大体有四个方面: 一、加重学生心理负担,造成对青少年心理的极大伤害,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挫伤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中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感情脆弱。大多数学生及家长都希望考试排名靠前,而事实恰好相反,因此,多数学生被当作失败者,因忍受不了排名带来的压力,学生被逼自杀、离家出走等事件也时有发生。 三、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因孩子考试排名不理想,家长感到丢面子,批评、惩罚,使孩子恐惧、焦虑且怨恨父母,关系也变得不和谐。 四、导致部分学生厌学。一些排名较后的学生,因受不了打击,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心理,极少数可能因此而逃学直至辍学。部分迫于家庭压力继续硬着头皮学习的学生,视学习为苦难之事,逐渐产生讨厌老师和学校,讨厌家长和家庭的心理,最终甚至讨厌整个社会。 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排名次”并不是真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较为有效的方法。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一个人学习的好坏,是受原有基础、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和本人主观努力及本身素质等等多种因素制约的。从主观因素来看,还与本人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健康状况等相关联。分数和名次往往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学生主观努力的程度。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单纯追求名次和分数,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生长发育期,心身健康发展更为重要。学生时代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作为家长和老师,更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 相关参考资料: 1.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应该公布,这在20年前不是什么问题,但是最近十几年来却是我国教育界谈论的中心。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布学生的学习成绩被看做是侵犯个人的隐私权,因为作为学生享有与公民同样的平等权利。我国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公布学生的学习成绩,一方面可激励学习差的学生向优秀的学生学习;另一方对学习差的学生也是一种批评,或者说是让学习差的学生有挫折感,让其知耻而奋起。然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种做法不能达到积极的效果,反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作用。外在学习压力确实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但在提高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上会起相反的作用。公布学习成绩和排名次的做法,只能增加学生的外在学习压力,不能促进学生热爱学习,不利于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养成与提高。尊重平等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时处处都要体现对学生的平等与尊重。在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学习隐私时,应能预见和考虑到公布成绩与排名次会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压力和标签效应,因此坚决反对公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排名次。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了在对学生前学习进行评价时,反对公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在班级中、年级中排名次的错误做法。 2.本市小学教育将实行“两控一保”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以控制学生在校时间、控制学生家庭作业量、保证课外活动时间为抓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加大对学生作业形式和方法的改革,改变死记硬背、机械式重复训练作业的现象,保证课后托管班用于完成学生的家庭作业,逐步形成和营造“快乐的一、二年级,轻松的三、四年级,减压的五、六年级”的氛围。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机制,促进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3.在社会普遍关注的中小学生“减负”问题上,天津市各级教育部门将把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办学水平评价办法,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41f4b0ebb68a98271fefa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