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怎么样 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 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专业就业面广、就业前景好。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可在老人福利、儿童福利等各级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就业,也可在各类慈善捐助机构就业,还可在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发行管理部门及营销网点就业,就业面广、就业前景好,2008年就业率达100%。本专业为市人事局、民政局联合开发“福利彩票营销员”、“婚姻登记员”等职业资格考试的主考单位,与市人事局、民政局、各级各类福利机构及慈善机构有着良好的产学合作关系,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2013年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专业高校毕业人数为100-150人,其中男25%、女75%,2013年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专业高校招生男女比例为文科74%、理科26%,近几年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率分别为2011(95%-100%)、2012(95%-100%)、2013(95%-100%)。 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 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从事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部门工作人员;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如综合性福利院、老年福利门、儿童福利院、SOS国际儿童村、干休所)管理、服务人员;各类慈善捐助组织(如中华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其他各种慈善基金会等)管理人员;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发行部门管理、服务人员;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销售站点管理及营销人员。 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专业的相关资料 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社会福利专业理论基础,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儿童福利事业、困境儿童救助事业、社区儿童服务事业的人才需求;能系统掌握社会福利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掌握儿童服务与管理专业技术和福利服务、儿童救助服务的方法、技术,适应儿童社会福利事业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熟悉国家关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政策法规,能从事社会福利事业的经营管理、项目策划、项目评估等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 培养具有扎实的社会福利专业理论基础,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儿童福利事业、困境儿童救助事业、社区儿童服务事业的人才需求;能系统掌握社会福利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掌握儿童服务与管理专业技术和福利服务、儿童救助服务的方法、技术,适应儿童社会福利事业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管理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社会调查、社会心理学、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项目策划与评估、项目管理、社会调查、课程实训、课程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16~17世纪,欧洲出现了由教会、慈善团体兴办的救济贫民、保护孤寡的福利机构和服务设施。服务形式主要有:①院内服务。举办救济院、孤儿院、贫民医院等集中收养机构。②院外服务。采取分散服务方式,通过调查,对贫困者给予实物、现金救济。③组织习艺所,使贫困者通过劳动和工作获得生活资料或换取帮助。这个时期的社会福利事业主要表现为私人性、补救性、救济性的服务。产业革命后,慈善事业发展到有组织的社区慈善运动。成立社区中心,强调社区组织、社区发展与社区服务,为有困难的社区成员提供福利服务,改善社区生活质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广泛承担起社会福利的责任,开展社会福利立法,制订社会福利发展规划,根据社会的福利需求系统设计社会福利事业。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成为以政府为主,社区和社会团体相互补充的体系。社会福利服务的.内容,也由提供基本生存需求的服务,发展到老年服务、儿童福利、青年福利、家庭福利、职业服务、国民健康服务、住宅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心理卫生服务、伤残保护与康复服务、矫治离轨行为,以及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等综合性、多样化的服务;由消极的补救性服务,发展到积极的预防及发展服务;由提供临时紧急服务,发展到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技术和方法提供专业服务;由对个别人的服务,发展到全民性福利服务。 中国的社会福利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政府就为革命残废军人、烈军属等优抚对象设立荣军疗养院、残废军人休养院、康复医院、光荣院等优抚事业单位,接管和改造了一批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慈善设施和救济机构。为了妥善收容那些无依无靠的孤、老、残、幼和贫民,教育、改造染有恶习的游民、乞丐、妓女,国家有计划地在各大、中城市兴办了一批生产教养院和儿童教养院。采用生产与教养相结合、救济与改造相结合的方针,解决了当时所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从50年代末期起,国家确立了分类收养的原则,根据不同对象设立不同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为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和精神病人设立社会福利院、养老院、儿童福利院、残疾儿童福利院、孤儿学校、精神病疗养院;为安置无家可归的长期流浪人员,设立安置农场,等等。针对不同的收养对象,采取不同的工作方针。对老人采取“以养老为主”的方针,通过适当的劳动、思想教育和文娱活动,使老人身心健康,安度晚年;对残疾儿童采取“养、治、教”相结合的方针;对精神病人采取“养、治”的方针,实行开放管理和药疗、工疗、娱疗、心理治疗的“四结合”疗法;对长期流浪人员,通过劳动教育,把他们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一阶段,还出现了残疾人习艺所、贫民疗养所、贫民幼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57e38eea4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