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干支记日的问题 古人用干支纪日。干支就是干枝,天为干,地为枝。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个单位,组合的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称为六十甲子。现排列如下: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每组代表一天。假设某日为甲子日,那么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戍、辛酉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断。 干支纪日法,大约产生于殷商时代,在甲骨文中就有干支纪日的记载。从春秋战国开始,干支纪日便成为历代史官纪日的传统方法。据文献资料,春秋时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起的干支纪日,一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计二千六百多年,从未间断。这是世界上迄今所知的应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 从一个月来说,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称,即根据每月月相(月球明亮部分的各种不同形象)来纪日。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在先秦古籍里,朔晦两天,一般既称干支又称朔晦,如《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左传?襄公十八年》:“十月……丙寅晦,齐师夜遁。”其他日子一般只记干支,但是可以根据当月朔日的干支推知它是这个月的第几天。初三叫做“胐”(音fei,又读pei)。月半称“望”,小月十五,大月十六。《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望日前几天,可泛称“几望”。望日后、下弦前,称“既望”。每月初七八,称为“上弦”,每月二十二三,称为“下弦”,又统称为“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6c6e338cf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