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 所以卓越 “全球奖项展示中国科学家实力”、“7个超过其他任何国家来自中国”,在报道“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首届青年科学家”揭晓的文章中,纽约时报采用了这样的大标题和小标题。如此扎眼的标题,并非耸人听闻:在这一19个国家和地区的760名申请者激烈角逐的科学奖项中,我国有7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占获奖总人数的1/4,可谓独占鳌头。 如果外国记者对此事的感受是“震惊”,那么中国人的感受则是“欣喜”。逐篇读完人民日报报道这7位青年科学家成长经历的文章,笔者心里一直激荡着前所未有的兴奋、激动之情。 是的,怎能让人不激动呢?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晨、邵峰、张宏、朱冰,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唐淳,南开大学教授胡俊杰7位获奖者真是年轻有为:他们都是“70后”,年龄最小的只有33岁;他们均在探索生命奥秘的未知王国中取得重大突破,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 更让人欣喜的,是这7位年轻人都是非常纯粹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他们从事科学完全是从兴趣出发,都是发自内心地喜欢科学,而不是像有些人那样,把科研当作谋生的手段,甚至是追名逐利的敲门砖。 因为有兴趣、从内心里喜欢科学,科研这项在常人看来非常单调、乏味的累差事、苦差事,在他们那里就成为一种非常好玩、非常享受的美差、乐事。在颜宁看来,做研究就像打游戏一样令人“着迷”,那些一般人看都看不懂的膜蛋白结构图,在她眼里居然“非常漂亮”、“非常美”;对朱冰而言,做研究“就像玩儿一样”,跟下围棋、看杂书一样其乐无穷。 因为有兴趣、从内心里喜欢科学,他们就能坦然面对失败、主动迎接挑战、甘于忍受寂寞。在张宏的人生词典里,找不到“失败”这个词;如果周末不陪孩子,邵峰几乎一周七天都在工作,辛苦但不觉得累;王晓晨心里始终充满“探索和发现的喜悦”,在99%的失败中寻找1%的快乐。 因为有兴趣、发自内心地喜欢科学,这7位科学家能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全身心地沉迷于自己的研究。在他们看来,发论文只是做研究的副产品,得到前所未有的新发现是他们唯一的追求;院士、奖励、钱财、官位等许多人趋之若鹜的东西,对他们而言真的是神马浮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对“兴趣”的极端重要性有着深切的体悟。特别是在物欲膨胀、人心浮躁的当下,如果只是把科研当作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或者是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就很难“从一而终”、在科学上有大的成就。正如胡俊杰所言:搞学术不能功利。如果不能耐住寂寞,只满足表面的发现,只想发论文,只惦记科研经费,一定不能走得更远。 当然,这7位青年科学家非常幸运。他们所在的高校和研究所,都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条件、营造了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使他们可以不用为经费发愁,不必为科研之外的事情分心。 正如有识之士所言,中国当前并不缺乏喜欢科学、具有潜质的青年人才,缺的是能让他们自由探索的科研体制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据了解,有关方面正在积极酝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有关举措。如果科研体制和创新文化能进一步优化,中国当会涌现出更多、更优秀的青年科学家。 加油,真心喜欢科学、志愿献身科学的“70后”、“80后”们!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883186b01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