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须知:如何上一堂好的语文课 怎样的课就是一堂好课?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心中都有一把尺。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所谓的“好课”是相对的,好课的评价标准也是可以有差异的。在我看来,一堂好课首先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课,而不应该是中看不中学,普通教师如此,名师也是如此。 坦率地说,目前有不少语文课存在比较严重的“包装”情结。这种展示课经过“乔装打扮”和反复演练,执教老师实际上是在进行“作课”表演,他所追求的是课堂表面的热闹,关注的是听课老师的反应。课堂的重心不是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解决问题、训练能力上,而是着力完成各种预设的程序,实现形式上的“过场教学”。这种研究课呈现的是一种“失真”的状态。 一堂好的语文课给人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的,是看似容易,其实颇显功底又颇费气力的。有的教师在展示课中自觉不自觉地背上“表演”的包袱,自以为是“时尚”,其实是受语文教研中不良风气影响的结果,是一种形式上的浅层次的“模仿”。这种语文教学的“误区”,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中存在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的倾向。因此,教师只有轻装上阵,让自己在常态下展示真实的自我,才能上出实在的好课。如此真实的课堂,即使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上“砸”了,我想也是正常的,是值得的。在深化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提倡实事求是的教风,坚决克服自欺欺人的虚伪表演。 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真实的课。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要“归朴返真”,要走进文本,还语文课堂一个真实的世界。当下,不少青年教师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要做许多准备工作。但是,他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绝大多数放在制作课件和反复试教上,真正深入钻研教材的不是很多。其实,这样做是本末倒置的。要想上出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就必须端正思想,把立足点放在研读教材和处理教材上。只有把气力花在对文本的`研究与解读上,与作者和编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才能发现那些静止的语言文字都是有生命的,才能想到自己的职责就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将那些“死”的文字变成他们充满激情的鲜活语言。钻研教材应该不拘形式,可以是自己查找资料,独立备课,可以是教师之间的“谈话式”交流,可以是教研组组织的集体备课,还可以是跨年级、跨学科、跨学校的“教学沙龙”。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走出文本,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重新整合教材,大胆取舍,整体设计。留给学生的思考题要有开放性,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不要在没有问题的问题上“明知故问”,误导学生陷入“猜读”的歧途。要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能力,多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阅读,尝试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具有再学习的潜力,才会潜心会文,切己体察,直至熟能生巧,语文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语文学习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当然,想要上出一堂别人认可的语文好课,教师自己还要加强学习,善于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改经验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教育理论的支撑,加上平时的课堂实践、及时反思和不断总结,就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把语文教学的“根”扎得牢牢的,然后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凭心而论,每节语文课都要上成好课绝非易事;但是,我们可以把好课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教学设计更实际一些,教学过程更实在一些,教学方法更实用一些,这样的语文课堂一定会更真实,更有实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8af2429ac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