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骆驼祥子》 作者简介 舒庆春(1899-1966),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内容概述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人力车夫辛酸的故事。祥子来到北京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终于买了辆新车,但车很快就被大兵抢走了,理想第一次破灭。祥子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再买新车,结果他辛苦攒的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第二次希望破灭了。祥子和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了辆车,但虎妞难产而死,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经历了三起三落,祥子彻底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人物形象 祥子: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但最后,经历了三起三落,祥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已经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虎妞:泼辣而有心计,男儿性格,很会打理车厂,颇有心计,骗祥子和她结婚,最终由于她的好吃懒做引起难产而死去。心计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有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愿望,对祥子有真诚的一面;另一方面剥削者的意识已经渗透到他的灵魂之中,她想控制祥子(心理有些变态),是家庭的占有者、支配者。生就一副男儿性格,很会打理事务,将人和车厂管理得井井有条。有着自己的苦闷和追求幸福的愿望。 刘四爷:虎妞的父亲,改良办起了车厂,为人耿直,性格刚强,奸诈圆滑,从不肯在外面失面子。 曹先生:因为信奉社会主义,待人宽和,被祥子认为是“圣人”。 高妈:心地善良、为人要强的老妈子,乐意帮助别人,经历了不幸,学会了在旧社会最底层生活的方法。有自己的想法,常常开导祥子,教祥子学放账,她是祥子很佩服的人。 小福子:她是一个善良的、可悲的人物,是祥子喜欢的人,但却一步步走向毁灭,留给我们的只有深深的同情和无限的思考。 艺术特色 1、 脉络分明、情节丰富的纵式结构; 善于通过富有特征肖像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来表现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发展变化; 语言朴实自然,生动明快,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2、 3、 课堂练习 1、人们说话的口吻常常与其性格相应,作家在塑造人物时,也会借言谈来凸显其性格。下面是某名著中同一女性在不同场合所说的话,依据你对下列小说人物的认识,选出最有可能的一项( C ) ①“别愣着!去,把车放下,赶紧回来,有话跟你说,屋里见。” ②“你当我怕谁是怎着?你打算怎样?你要是不愿意听我的,我正没工夫跟你费唾沫玩!说翻了的话,我会堵着你的宅门骂三天三夜!你上哪儿我也找得着!我还是不论秧子!(不管是谁)” ③“你说话呀!成心逗人家的火星是怎么着?你有嘴没有?有嘴没有?”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文段一>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活气,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车,他的希望更大了。 .......<文段二>他的车,几年的血汗挣出来的那辆车,没了!自从一拉到营盘里就不见了!以前......的一切辛苦困难都可以一眨眼忘掉,可是他忘不了这辆车! <文段三>“为什么不去卖了它们,再买上一辆车呢?”想到这,他几乎要跳起来了。 .. 阅读上面的三段文字,联系整部作品,选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 D ) A. “他的希望更大了”说的是“他”想凭借自己的力气拉车挣更多的钱,好回老家买地造房子,过上安稳的日子。 B. “他”的车没了,是因为他为了挣钱没有好好照顾自己,最后劳累到生病了,为了看病,“他”只得把车卖了。 C.“它们”指的是骆驼,“他”从军营地逃走的时候带走了三匹骆驼,后来把它们牵到城里卖了钱,买了第二辆车。 D. “他”从北京农村来,经历三起三落,最终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变成潦倒、麻木、自私、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3、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来,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 (1)上面的话出自 老舍 (作者)写的长篇小说« 骆驼祥子»。 (2)“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这是祥子的梦想,可梦想一次次的破灭,祥子再与命运的抗争中不停地挣扎。在他心中可以投奔、可以依靠的人——只有两个,他们是(C ) A.虎妞 曹先生 刘四爷 小福子 C. 虎妞 刘四爷 D. 小福子 曹先生 (3)祥子一步步由人变成野兽,导致这一质变最关键的事件是 ( C ) A.孙侦探敲诈勒索他苦心积攒的买车钱。 B.受夏太太的引诱染上病,身体垮了。 C. 小福子不堪忍受欺凌,她在松林里上吊而死。 D.虎妞难产而死,孩子没了,家没了,车卖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9040106dd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