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作家唐鲁孙的生平与创作

时间:2022-07-27 13:35: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难忘乡情

-----浅谈唐鲁孙散文

一提到以“吃”为主题的名篇佳作,大多数人想起的还是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

近年来饮食文学受到大众青睐,当红的也就是刘枋的《吃的艺术》。其实,这些文字与唐鲁孙先生谈“吃”杂文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自2004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宝岛台湾引进出版了唐鲁孙系列散文后,这位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就被被盛誉为“中华谈吃第一圣手”的作家,才渐渐受到内地读者文人的重视。

唐鲁孙,本名葆森,鲁孙是字,出生在1908年的北京城。他身份显赫,出身满洲的八大贵族。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移居台湾。1973年退休的唐鲁孙感到过于悠闲,念及,终于提笔为文。第一篇随笔杂文《吃在北京》一经发表,在海内外华人文化圈里就引起了极大关注。此后,一直到他谢世(1985年)的十几年间,书成一百多万字,写下了大量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十年之间,成就非凡” ,受到了海内外众多读者、乃至同行文人的喜爱,人称“旗人里的奇人”。

唐鲁孙的文学创作虽然起步较晚,可是其文字却极其成熟凝练。这与其文学功底以及生平有很大关系,他自诩“早年也曾舞文弄墨”,“闷来时也是写点文稿打发岁月”,故重操笔墨生涯的唐鲁孙写起文章来非常流畅。“写稿是兴到为主”的唐鲁孙创作的都是小品文,以散文为主,结集出版了《中国吃》、《南北看》、《天下味》、《故园情》等作品集。作品众多的唐鲁孙笔下文字自有特色,虽然离开家乡数十年,但字字句句充满了对故土的相思之情,夹杂着各地风土人情介绍,形成别具一格的“唐式”杂文。

⒈写作风格

唐鲁孙的作品流露着浓浓的“京味儿”。出生在北京,成长在北京的唐鲁孙,对于老北京的风俗人情了然于心。他的作品既蕴含着北京城特有的风物韵味,也体现了老北京城作为都城的那种帝王气象,以及那种官绅云集、鸿儒并出的王者气魄。在唐鲁孙的文章中,我们能体会到京味文学的一些鲜明特征。

⑴庄重和谐

唐鲁孙文中的庄重和谐一方面通过某些描写表现在有形的实质事物上。如在《紫禁城的小掌故》一文中,他就让在时空上相隔万里的读者们,为古老文明的壮美震撼。“屋顶一律铺的是黄琉璃瓦,檐下斗拱、梁坊和室内藻井天花,都是明漆彩绘,奇矞夐绝”,“乾隆花园建筑历时二十年才完成”,“乾清宫和坤宁宫,是象形天地的。在它们两旁,各有六宫,



1


这十二宫象征着天上的十二星辰”......这些建筑的恢宏和谐,符合传统礼制,突出政治主题。另一方面,唐鲁孙文中人物的言行与人们相互的关系,也体现着庄重和谐的特色。无论是街头叫卖的平民,梨园卖艺的戏子,还是大家食府的掌厨,深宫寂寞的女子,不亢不卑,都能在一言一行中体现出老北京特有的庄重大气。这是北京人世代生活在天子脚下,自然产生的一种潜在的自尊心和优越感。

⑵雅俗共赏

“雅”、“俗”是从文化角度审视评价人们的言行、思想和外在生活环境的一种标准。唐鲁孙的文章自始至终都带着京味文化特有的兼容并包之感,既有细细体味方可见真谛的“雅”文化,《北平琉璃厂的南纸店笔墨庄》《北平的书摊儿》也有像是《闲话太监》《盘鸽子·养蝈蝈儿》这样为平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俗”文化。他笔下的“雅”并非阳春白雪般难以理解,“俗”也绝非庸俗,只是通俗罢了。

⑶悠闲自在

不管是在东兴楼里尝尽美味,还是升平署里听曲儿,唐鲁孙的文章总有老北京人那种与生俱来的悠闲自在。庆祝年节逛庙会,对弈下棋,谈天说地,这种生活方式在唐鲁孙笔下娓娓道来,让现代的读者们倍感新奇与羡慕。

⒉文章主题 ⑴美食

唐鲁孙文章大多围绕着“吃”。由于他的特殊身份以及生活经历,以及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唐鲁孙执笔时,“自己规定一个原则,就是只谈饮食游乐,不及其他,以宦海沉浮了半个世纪,如果臧否时事人物,惹些不必要的啰嗦,岂不自找麻烦”。因此他的文章,“百分之七十是谈吃,百分之三十是掌故”。他将自己多年来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各种趣事逸闻、八珍玉食化作文字。

以“馋人”自喻,唐孙鲁自云:“寡人有疾,自命好啖”。从深宫秘方到市集小点,既可指点燕鲍鱼翅,又能品味火腿饽饽。古今中外,高中低档,南来北往,甚至是早中晚餐加上茶点,他都能一一点出其中奥妙,各种典故更是信手拈来。大江南北的著名菜色,他几乎都能指教一二。唐鲁孙口、舌、耳、目、心并用,加上超人的洞察力和记忆力,用文字描绘了二十世纪初中国饮食文化的繁盛面貌。无论是写“蜂巢虾仁”、“口外肥羊”、“吉仔肉粽”,还是忆“天寒岁暮的腊八粥”,都声色俱全,读者从字里行间仿佛就能闻到那美食的诱人香气。从美食说开,唐鲁孙还细细道出了许多名店名菜名掌厨的来源说法,这些饮食后的渊源,若不是唐鲁孙写出,恐怕如今没有几位美食家能说得清楚。



2


⑵奇闻异事

除了美食,唐鲁孙还写下了不少“掌故”,这些早已湮没在历史巨轮下的传奇,在唐鲁孙的笔下活灵活现的再现。看唐鲁孙说菜,更是看唐鲁孙说人。梅兰芳最爱吃哪道菜?张恨水最爱喝哪家的酸梅汤?还珠楼主口腹之道为何?唐鲁孙又曾在哪个城市的馄饨担前,遇见过裹着黑斗篷,独坐在夜色里喝一碗馄饨汤的蒋中正?他在美食小品之中,告诉读者许多难得一见的奇闻奇景。而《绿林英雄好汉》、《燕京梨园杂谭》、《关于小凤仙的种种》等杂文,又详细的记载了当时社会生活中人人口口相传的一些江湖秘闻。此外,由于身世的特殊性,唐鲁孙深知的清末宫廷秘事,也在《紫禁城的小掌故》、《嘉庆三洗盆》等杂文中透露一二。这使他的文章对于普罗大众有了特殊的吸引力。

⒊写作语言

因为自幼受到的就是传统国学教育又出身贵族,唐鲁孙文章的文章中有宦海漂泊者的气派,气定神闲,遣词造句常常流露出一股古典的味道。这种特殊的文字魅力并未因久居台湾而改变。字里行间虽都带着些古白话的影子,但是唐鲁孙的文章不会给读者以深奥难懂之感,反而显得语言和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他的作品给人以亲切之感既有主题引人入胜的原因,文字的风格特色也是重中之重。语句缓和,娓娓道来而能妙趣横生,用词考究,一如大厨配料,雅中有大俗。

唐鲁孙的文章,内容驳杂,以饮食为主。他的著作量多质精,文笔雅驯生动,为一代杂文大家。他常常在文章中传达出精致的生活美学,足以为后人典范。唐鲁孙以文字形容烹调的味道,“好像《老残游记》山水风光,形容黑妞的大鼓一般”。他的作品,为那个混乱时代留下了文字记录,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填补了一段历史的空白。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93fdee90975f46527d3e1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