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设计史》学习心得 起初对这门理论课的学习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就像上所有的大学公共课那样,睡觉、发呆、乏味。但是在谭魏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下,我顿时又对世界现代设计史有了几分油然而生的亲近感。通过这段时间对《世界现代设计史》系统的学习,我也或多或少的学到了一些关于设计方面的知识。 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化机器大生产的时代到来,全球化、工业化、标准化进程的加快,艺术设计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工业化生产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明创新大师刘东利先生说过:“设计就是创新,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就失去价值,如果缺少创造,产品就失去生命。”无论是杂志《木马》、《工作室》、《青年》、《风格》的创办,还是“世纪行会”、“艺术工作者行会”、“手工艺行会”的兴起,都见证了现代设计史从古至今蓬勃发展的变化。可以是一层不变的延续,也可以是在技术基础上的创新,但无一例外的宗旨都是为人们现代生活所服务而发展的。当老师提到我们学校的综合理工大楼所采用的建造就是中世纪的代表风格——哥特式,包含了古希腊的多力克、科林斯、爱奥尼克这三种柱式设计。每每经过那几座威严气派的建筑物时,对世界现代设计师们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不必说对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产生深远影响的拉斯金主张的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认为应当将现实观察融入设计中,并提出设计的实用性目的。他的设计理论具有强烈的民主和社会主义色彩,也非常混乱,既强调大众,又主张从自然和哥特式风格中找寻出路,这显然不是为大众的;既包含社会色彩,又包含对大工业化的不安。他的实用主义思想与以后的功能主义有很大区别,但他的倡导对当时的设计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证据。也不必说莫里斯在实践中实现拉斯金设计思想的第一个人物,他反复强调设计的服务对象为大众,希望振兴工艺美术的传统,一方面否定机械化、工业化风格,另一方面否定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式风格,认为哥特式、中世纪的设计才是诚实的设计。虽然工艺美术运动对于设计改革的贡献是重要的,它首先提出了“美与技术的结合”的原则,反对“纯艺术”,强调“师承自然”,但是工艺美术运动也有其先天的局限性,它将手工艺推向了工业化的对立面,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随着新艺术运动的兴起,各个国家的新风格在欧洲流行,这其中个当然包括受到苏格兰“格拉斯哥学派”影响,带有理性成分的德国——青春风格,更接近于现代主义的维也纳——分离派以及美国建筑派——芝加哥流派的。说到这,不得不谈谈美国建筑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和弗兰克·L赖特,他们所设计的建筑已基本上脱离了欧洲传统建筑的模式,开始往现代建筑造型方向发展,为现代都市摩天大楼的建造提供了先例,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成为现代设计运动最有影响的信条之一。 有些人天生就是设计界的宠儿。无论是作为德国工业联盟先驱,现代设计之父的彼得·贝伦斯,还是作为俄国构成主义代表人物的李西斯基,他们对早期的设计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筑设计师柯布西埃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机器”这句话很受非议,他发现了新建筑的五个特点,即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长窗、自由立面“这些特点资金仍被世人沿用。当然我最欣赏的要数美国的第一代设计师雷蒙德·罗维,在他的设计思想中充满了美国市场经济的商品味。他能够非常清楚的认识到市场的需求,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及时地为市场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产品。通过他的设计,雷蒙德·罗维奠定了他在20世纪美国设计领域至高无上的地位。他是美国最成功的设计师,他的设计创造了美国式的生活方式,他的成功是美国梦的现实版本。 在经过了后现代思潮的洗礼后,设计的发展已渐趋于丰富和平缓,开始进入到一个多元化时代。在多元化的背景下,设计不再有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原则,成了一个开放的、各种风格并存的、各种学科交汇融合的学科。设计已经被理解为一项系统的工程,而不再是设计师单独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工程师、环境工程师、环保专家,甚至是社会学家和美学家的共同参与。有关设计风格的争议似乎也随着一个世纪的过去而结束了,人们对设计的认识已经更多的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无论是设计师还是消费者,大家都把生活在一个更健康、更安全、更舒适的环境里作为共同努力的目标。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信息化社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设计的形式和内涵都在发生变化。在提倡多元化的今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96d1449964bcf84b9d57b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