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文学语言分析

时间:2022-11-02 07:45:5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牡丹亭》讲稿

戏曲语言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宾白,用于对话和独白;二是曲词,用于歌唱。戏曲语言虽有白、曲之分,但基本上属于诗词化语言,因为宾白也是讲究声律和节奏的。《牡丹亭》自问世后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和影响,除了情节和主题原因之外,其鲜明的语言特色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下面我们以第十折《惊梦》为例,从三个方面对其文本语言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 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看

1.《牡丹亭》语言成功首先表现在语言的节奏感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一出用一韵到底。每出戏由若干支曲调组成,每支曲调的旋律基本上是已经确定的,作曲的人只能依谱填写,曲调的句数、曲句的字数以至平仄、韵脚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戏曲语言的节奏感主要是通过对等时性的长短、强弱、轻重及其有规则的反复来实现的。另外,诗化或词化的长短句,也体现出对称和错落的双重之美。

如《惊梦》一折中,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

这段以绕池游为牌名的唱词明显地体现出曲牌本身的音乐性对语言的节奏要求,歌唱时有的字词读得长些、强些,有的短些、弱些,而由读音长短和强弱造成的停顿形成一个音组。上面唱词最多的是两个音组,其次是三个音组,有一个音组,音组长短相间、彼此对立、强弱穿插,造成了强烈的音响效果,从而构成了这段唱词鲜明的节奏感。

2.其次,《牡丹亭》的文本语言严格押韵,讲究平仄。 前面讲到语言的节奏感是戏曲语言音乐性的要求,而严格押韵则体现了诗词对戏曲的强大影响,不仅剧中主要的组织部分的词曲都是诗词语法,甚至连不唱的宾白包括上场诗、下场诗,上场对、下场对以及夹杂在大段散白之中的诗句,或袭用前人之作,或作者自制,大多是完整的绝句诗或韵文体的念白,直接继承和发展了五七言诗,剧中唱词均是曲词语法。

【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小姐,和你那答儿讲话去。〔旦作含笑不行〕〔生作牵衣介〕〔旦低问〕那边去?〔生〕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旦低问〕秀才,去怎的?〔生低答〕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不唱的宾白之中的下场诗也是完整的诗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牡丹亭》的每一出戏的结尾,除了第一出结尾“杜丽娘梦写丹青记。陈教授说下梨花枪。柳秀才偷载回生女。杜平章刁打状元郎”,是作者自制的之外,从第二出到第五十五出最后都是直接引用前人诗词的其中一句,连缀组成七言诗来收尾。比如比如我们所讲的第十出《惊梦》的结尾:春望逍遥出画堂,(张说)间梅遮柳不胜芳。(罗隐)可知刘阮逢人处?(许浑)回首东风一断肠。(韦庄)形式上工整典雅,符合诗歌特点。

二、从语言风格上来看 《牡丹亭》体现了追求雅正为美的诗意语言风格相对于贵族化而远离大众的诗词,中国戏曲作为平民的艺术受到舞台和观众文化层次等因素的制约,语言风格要求通俗易懂,不可深晦。同时,老百姓日常的粗俗之语,亦可写入戏曲。李渔在《闲情偶寄》里称赞汤显祖的曲词“意真词浅,全无一毫书本气”另外,戏曲作为平民艺术剧作家必须兼顾平民的审美趣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偏离了强大的诗性传统。相反,他们追求的戏曲语言并非以俗为美,而是通过


灵活地化俗为雅的艺术修辞方式,把日常口语诗歌化,达到雅极之俗。

三、从戏曲语言的抒情方式上看 受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影响,加上失意文人坚守抒情言志的诗歌传统,使得传统戏曲也呈现出一些诗的特点。和诗歌一样,戏曲也并不崇尚直接抒情,而是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把自己融入客体所构造出来的意境之中,主体意识客体化,但是我们透过景物描写常常可以体会其中的言外之意,景中之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这唱词感叹青春易逝只用“紫”“红”“云霞翠轩”等美好意象与“韶光贱”的对比,唱词浓丽华艳,意境深远,无一字直接说自己却能处处感觉到杜丽娘的伤春自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afd999e376baf1ffc4fad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