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故事之四

时间:2022-10-07 07:05: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唐 元稹)

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读《陈蕃传》 (宋 杨万里)

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诗中引用了楚霸王项羽当年本可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但他却害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时机,最后反被刘邦攻击的历史悲剧,告诫热闹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和发展,促成质变。如果犹豫不决,就会痛失良机。

蠢人造楼

从前,有个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故事,说的是有个有钱的蠢人,有一次他到另一个有钱人家里去,看见一座三层高的楼房,高大、宽敞、庄严、华丽、整齐、亮堂,心里非常羡慕。他想:"我的财产不比他少,为什么从前没有造这样一座楼呢?"于是他把木匠找来问:"你会造他们家那样好的房子吗?"木匠回答:"那就是我给建造的。"蠢人便说:"那现在你替我造一座象他那样的楼。"木匠答应了,开始测量土地,收拾木料。蠢人看见了,满肚子怀疑,不明白这是干什么,便问木匠:“你准备造个什么样的房子呀?"木匠回答说:"造三层楼。"蠢人又说:"我不要下面两层屋子,光替我造最上面那层屋子罢。",木匠回答说:"哪有不先造最下层屋子,就能造第二层的呢?不造好第二层,又怎么造第三层呢?"蠢人坚持说:"我不用下面两层屋子,你只给我造上面那一层。"别人听到蠢人的话,都感到十分可笑,"天下哪有这样的怪事呢?" 吃饼

《百喻经》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一个人肚子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觉得没吃饱,又吃了一个。一连吃了六个,还是没饱。于是拿起第七个饼子就吃,吃到一半,觉得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的嘴巴,一面说:"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都是白白地浪费了。如果早知道这半个饼子就会吃饱,我应该先吃这半个就好了。"

小松 (唐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它最初出现时总是比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备和充分显示其优势,甚至常常是貌不惊人,幼稚可笑。但由于它符合客观规律,代替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


前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及时发现它,预见到它的远大发展前途,积极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长和壮大。 感怀 (明 杨基)

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

吃蛋原理

一个人家里养了一只母鸡,这只母鸡每天下一个鸡蛋。对于这只母鸡及其下的蛋,主人有三种选择:一是坚持每天吃一个蛋;二是每天吃一个蛋总感到不过瘾,干脆把母鸡杀了一起吃掉;三是先不吃鸡蛋,等到第10天有了10个鸡蛋时,把它们都孵成小鸡,假如能够成活4只公鸡、4只母鸡,过一段时间,4只母鸡加上原来的老母鸡每天就总共能下5个蛋。如此鸡生蛋,蛋孵鸡,循环往复数月,等到有了1000只母鸡,每天能下1000个鸡蛋时,主人即使每天吃5个鸡蛋也不会有什么影响了。

鲇鱼效应

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捞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鱼死满舱,而鱼死卖价大跌。 一些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一个方法:在鱼舱里放进几条鲇鱼,鲇鱼生性好动,四处乱游,而大量的沙丁鱼因见到几个“异己分子”,便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增强了机体的活力,因而死亡率降低,渔民的收益也就提高。其后把这种利用鲇鱼以增加沙丁鱼活动频率,激发其活力,延长保活期的现象,称之为“鲇鱼效应”青蛙实验

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们捉来一只健硕的青蛙,冷不防把它丢进一个煮沸的开水锅里。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说时迟那时快,用尽全力,跃出那势必让它葬身的水锅,安然逃生。 隔了半个小时,他们使用一个同样大小的铁锅,这一回往锅里放大冷水,然后把那只刚刚死里逃生的青蛙放进锅里。青蛙自在地在水中游来游去,接着实验人员在锅底偷偷地用炭火加热。青蛙不知究底,自然悠悠地在微温的水中享受 "温暖" 慢慢地,锅中的水越来越热,青蛙觉着不妙了,但等到它意识到锅中的水温已经熬受不住,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已经为时过晚,它欲跃乏力,全身发软,呆呆躺在水里,坐以待毙,直至把它煮死在锅里。



诗一首(杨虎城)

西北山高水又水,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诗前两句表达了要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后两句富于哲理,发人深思,从“黄河后浪推前浪”的现象,上升为社会在发展、世事在变迁,事物在变化的哲理性认识,蕴涵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理性思考,因而得出了抓住机遇、珍惜时光,建功立业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人们在看问题、办事情时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诗中所表达的立志、拼搏、进取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反物质的用途

科学家研究反物质有什么用呢?科学家目前可预测的一个可应用的特点是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释放出所有的能量,能量释放率要远高于氢弹爆炸,因为后者只释放了物质内所蕴含能量的一小部分,携带反物质进行星际旅行,可以减少携带的燃料质量。不过,一项重大科学突破问世时,是很难估计它的应用前景的。曾有一位贵妇人质问电的发现者法拉弟:电有什么用呢?法拉弟巧妙地反问道:新生的婴儿有什


么用呢?当100多年前,汤姆森发现电子时,他不会想到这一突破会应用到我们现在的电视、手机、电脑中。

分段实现大目标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 凭智慧战胜对手。记者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c07131c852458fb760b5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