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典中的古诗文名郡论蕴含哲理 1、《代悲白头翁》 唐—刘希夷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哲理:世间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仅仅是相对的。揭示物是人非,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道理。 2、《蝉》 唐—虞世南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哲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等),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4、《论诗三十首》 金—元好问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哲理: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5、《题画竹》 清—郑板桥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哲理:体现了事物发展以及量变到质变的道理。生疏积累到一定程度,发展到熟练的感觉,熟时经过积累,发展到生疏的感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c0f11287d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