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的角度谈人工智能,自然是从我的 “圆融哲学”的角度来谈的。圆融哲学认为,人类的智慧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是感性,第二是理性,第三是灵性。这种灵性既是基于精神本身,又是超越精神之上的。人们用“灵气儿”来形容实在是玄妙的很。举凡精神产品,不动用灵性,缺乏“灵气儿”的,必然是平庸的。圆融哲学同时认为,人的认识体现为这样五层境界,第是感性的直觉, 第二是个别知觉,第三是辩证知觉,第四是系统知觉,第五是灵性直觉。其中,第一重境界属于感性阶段,第二、三、四重境界属于理性阶段,而第五层境界则属于灵性阶段。圆融哲学还认为,人类力图认识的对象一-真理本身是圆的,是一种圆满的圆,说不完道不尽。真理同时又是活的,活就活在人的主观与客观美妙圆融的一瞬间。过了这个瞬间,真理就成了死去的标本,就成了有害的教条。唯有人类自身能够达到和实现这种禅悟、顿悟、醒悟。唯有人类自身能够迎来那种不期而至的灵感。在这一点上,人工智能本身是很难做到的,因而也是无法超越人脑的。 我们可以设想人类可以把灵感的形成机制输入给人工智能。但是,人类自身未必能够把灵感的形成机制完全掌握。别人可以把我们举得很高,抬得很高,但是,我们自己既无法把自己举起来,也无法把自己抬起来。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去想任何其他的事勿,但是,要最终把自己的“想”通过想本身来弄明白,未必办得到,尽管人类自身具有反思的本能。这种由条件本身所构成的局限,未必寻常之人能够体验得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d31cdfacd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