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 作者或出处:苏轼 原文: 先人所谓好汉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可以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怎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戒备之义。而世不察,认为鬼物,亦巳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计其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行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此间不可以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响马。何哉?其身可爱,而响马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而后能够就人事,故曰:“孺于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誉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可以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认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胸怀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一生之 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而命以仆妾之役, 油但是不怪者, 此固秦皇之所不可以惊而项籍之所不可以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忍与不可以忍之间而已矣。项籍不可以忍,是以战无不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愤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可以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认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认为子房欤! 译文或说明: 古时候被人称作好汉的志士,必定拥有超人的节操。按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碰上没法忍耐的事情。一个人遇到欺侮,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格斗,这其实不算是英勇。天下有一种真实英勇的人,碰到突发的情况绝不慌张,平白无故入侵他也不动怒。为何能够这样呢?由于他胸襟弘愿,目标高远啊。 张良从桥上老人手里获得兵书这件事,的确很怪异。可是,谁知那不是秦代时的一位隐士出来尝试他?看那老人用来示意的意思,都是圣贤用来劝勉与戒备他人的道理。一般人不理解,把那老人看作仙人,真是把事情看偏了。再说,那老人的真实意图,其实不在于送兵书。当时韩国已被消亡,秦代权力极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应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猛士,关于这类滥施淫威,也毫无方法。凡是执法过分严苛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他的威势是不行随意依靠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的生气,以他个人的力量,用一次猛砸来宣泄恼恨,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真是刻不容缓,危险极了!豪富大贵的人,是不愿死在响马手里的。为何呢?由于他们的生命可贵,死在响马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的深思熟虑,反去学惯用荆轲、聂政的手段,只是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觉惋惜的。所以那老人成心粗暴骄横地欺侮他,假如他能忍耐得住,刚刚能够凭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 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轻人能够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赤了膊、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做人下人,必定能相信和使 1 / 2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用他的百姓。”就此放过了他。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窘境,他和老婆一同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懒惰。再说,有对仇敌报复的弘愿,却不可以做人下人的,可是是一般人的刚硬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 才华有余而耽心他的胸怀不够, 所以深深挫折他年轻人的刚锐之气, 使他能忍得住小愤恨去成功大计划。为何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无长久交往,忽然在荒原地方相遇,却命令张良做奴仆做的事,张良 服从了他绝不责备,就是这一点,以后秦始皇不可以使他惧怕、项羽不可以使他愤怒了。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由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可以忍耐而已。项羽不可以忍耐,所以战争中是战无不胜,但随意使用了他的力量。汉高祖能忍耐,向来保全自己的力量等候项羽耗费他的实力,这是张良教他的啊。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愤怒了,语气神色都显现出来,此后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可以忍耐的心胸,不是张良帮助他,谁能使他成为完人呢! 司马迁原来猜想张良的容貌必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想到他的长相却象个女人,好象和他的志气不相当。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dd77c8215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