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原文、赏析

时间:2022-07-26 11:12: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小松》



原文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创作背景: 赏析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

1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

2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0030cb9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