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期刊投稿的三条建议和三个禁忌 三条建议: 一、写稿之前要“备备课” 经常接到老师打电话问:“我写了一篇文章,想在你们杂志发表文章,行吗?”也有老师问:“我要评职称了,得发表一篇文章,你们杂志需要什么样的文章?”接到这一类电话,我们都要耐心解释之后告诉他(她):“您写稿之前一定要先看看杂志,看看哪些栏目的内容适合您写,看看每个栏目的内容有什么特点,有针对性地去写,然后直接发给那个栏目的编辑。” 其实,就像老师们上课之前的备课一样,写稿之前也要认真准备。专业知识方面的储备在此就不说了,准备往一本教育期刊投稿之前,一定要了解这本期刊的栏目设置,认真研读近几期的期刊内容,看它侧重的是什么,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践反思;看它的选稿角度,作为自己写作的参考;看看它采用过哪些内容,避免步人后尘做了无用功。 如果有心投稿,老师们不妨拿出几本教育期刊做做比较,先划定自己最擅长写的东西大致适合写给哪些期刊,以这些期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容易做好了。 写一篇好文章不是很容易的事,但是,了解一本期刊的表象——栏目设置、编辑联系方式,做到有针对性地投稿,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吧。 二、动笔之前想想“写什么” 写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经常收到一些来稿,里面或通篇分析教育形势,或介绍国内国外教育理论,或在现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观点。不是反对老师们学习理论,更不是反对老师们提出自己的主张。但是对于更多的一线老师来说,理论的基础不容易像专家那样深厚,钻研理论的时间不容易像专家那样充足,视野也不容易像专家那样广阔。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做些自己更擅长的事。比如,写写自己的教研、教学、育人故事,尤其是写写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因为教育工作面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物体,而是一个个独具个性的生命。不管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有了多么深厚的积淀,教育的过程也难免遇到超出预设的问题。所以,作为教师,就需要不断反思自己工作中的得失,从而不断修正偏差,找到更适合“这一个学生”和“这一个问题”的教育方式。而这样的教育过程恰恰是一线教师独有的财富,它丰富、鲜活、生动、多变,而且绝对自然,让专业的研究人员望尘莫及。如果老师们能随时记录和反思这些教育事件,一定能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最终从教育技术层面跨入教育艺术层面,成为教育家。如此,写作便成为一箭双雕之举,而且,是弯弓射“大雕”。 三、写适合“这一本”期刊的文章 每一位老师都有给教育期刊撰稿的潜质,但是,只有让自己的潜质发挥出来,你的文章和名字才能印在期刊的页面上。发挥潜质在技术层面的表现就是,写一篇适合的文章。 不同的期刊,对文章的要求是不同的。 以《北京教育》为例。这是一本教育类综合期刊。因为综合,它显得有点与众不同。它有教学栏目,但是它不会用一篇文章详尽描述一道题的讲法、一节课的讲法,甚至不主张太专注于一个学科的教学。它更多时候是列举一个课例、甚至一节课中的几个片段,用以表现一个有关教育观、教学观的主题;它有教研栏目,但是不会刊登完整的教研课题,而是立足于介绍北京市最前沿的教育科研项目、最新最实用的教育科研方法,反映北京市最新的教育科研水平;她有心理栏目,但是不会写冗长的心理咨询案例,只是列举一些心理现象,由心理咨询师给出相关的处理意见„„这些都只是例说,想往一本杂志投稿,就下工夫研究一下它的选稿思路吧。 三个禁忌: 一忌远离自己。教师的文章最好是围绕自己的教育生活来写,这样才能言之有物。老师最了解的,恰恰是别人最不了解的,所以才是最值得抒写的。 二忌假大空。千万不要为了“有水平”、“有高度”而把文章写得大话连篇、套话连篇,通篇都在阐述,到最后也没有阐述明白任何一个问题。文章的大小和好坏没有直接关系。老师写作,最好是从小事、细节入手,写深、写透。 三忌引用过多。有的文章不是这个“家”说,就是那个“家”说,看来看去找不到作者自己的话,与其看这样的割裂和肢解,何如去看原著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022d25c240c844769eaee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