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鉴赏 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首句的 半人家 是诗中的佳笔,它写出了庄户人家的农舍一半为银白色月晖所包围,而另一半却依然坐落在黑暗中。而组合村庄的大片农舍都是这样一边有光,一边阴暗。如此着色,便使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在用光上便能更加突出主体(村落)。这要比让描写的景物全都搽上一层亮色更醒目,也更有艺术美。有不少注本谓 半人家 是指一半人家,倒也能说得通,但诗句却无一点灵气了。 月色半人家 是 更深 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以互文手法解释,即北斗和南斗都发生了倾斜变化,这样就可看出时间的推移,已从入夜而接近更深了。此是 更深 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正是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运1 用了典型示范的笔法来加强春色迷人的主题,其运用的主要意象便是虫声。又有 新透绿窗纱 补加,更给人以清新右爱的感觉。因为这虫声本来已是够清脆悦耳的了,再让它通过 绿窗纱 ,似乎将它过滤了一遍,将那些不规整的杂首全都清除掉,剩下的当然全是乐音了。从虫芥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 新 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 春气暖 自 今夜 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 偏知 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 透 。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 春气暖 。结句的 虫声 , 绿窗纱 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 意 (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 虫声 才知道春气已暖, 春气暖 是诗人对 今夜 的细微感觉,而 虫声 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如此描写月夜,诗人对季节、时间、空间感受非常敏锐,因此不落俗套,富于创新。由虫声而知春暖春意春至春景,让人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句构思和艺术表现都见新巧,一感一听,生2 了一喜,颇具新意。全诗写得自然流畅,生趣横溢,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 名家评价 清代文学家顾贞观评此诗: 二十有八字无可用者,其 透 一字妙甚,故言唐人村田之诗善者当此绝句。 语言学家刘征在《唐诗随评》中评论此诗: 唐诗中,借助其他景物来反映月色,是这首诗独到的手法。在一种静谧的乡村世界,给读者带来了清新、和谐的感觉。 学者张志公评此诗: 在一种平静的氛围中又不失带来的格调,是种突破,是种革新。 (/gushi/)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04ebd5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