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如何正确树立择业观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但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严重的的社会问题。在我国高校扩招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是精英式教育,大学生被当做宝贝,供不应求。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也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演变,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不断膨胀的待就业人数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影响因素。同时,大学生择业观与市场需求错位更使得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难上加难。下面,我将对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如何应对就业压力,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作为一个学生的本职工作,以及在职场竞争的筹码,学习始终是第一位的。在大学期间,我们应该在德智体等全方面提升自己的素质。这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学习,更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文化知识技能掌握、个人综合素质提高、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的训练等各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一定能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学是为了不学,最重要的时候我们掌握学习方法,这样我们才能适应不同的工作。我们应该相信,学业才是职业生涯的起点,是我们择业和就业的基石。学业不好,在众多大学毕业生中,就没有竞争力,就不能顺利就业。当然,我们在搞好自己学习的同时,应该关注企业对大学生技能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训练自己。我觉得利用暑假和寒假去企业实习,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通过与用工单位的提前接触,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改进。 其次,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正确的自我评价是我们找到真正的自己热爱工作的前提。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人生理想、学习目标、生活目标、职业生涯。通过不断的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眼高手低、期望太高、随波逐流、盲目追求大中城市等,是我们在择业中常犯的错误。只有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我们才可以有主见、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公司,从而提高求职成功的概率。若是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妨先就业再择业。在努力工作中,不断明确自己的事业方向。 第三,我们大学生要有忧患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它能帮助我们正确对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又能引导我们认清发展道路上的曲折。培养正确对待择业挫折的心理素质,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心理素质。一次性择业成功当然再好不过,但在求职失败后迅速调整状态,迎接下一次的挑战的素质,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我们择业时不能一味避重就轻,不能因为有些工作辛苦,就敬而远之。在任何工作中,只要我们踏实努力,纵使起点不是很高,也会快速发展。 最后,在择业过程中难免会有些同学对“官二代”、“富二代”们无就业压力的现象有些情绪。我认为这是完全没有必要,应该杜绝的。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出身,但我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靠父母的庇护固然能成长得更快,但只有那些经历过磨难的种子,才能在风雨中长成大树。我们应该感谢这些痛苦的经历,正是它们让我们成熟起来。奋斗的人生才是最精彩地,我们应该高涨激情,保持昂扬斗志,迎接属于自己的成功。 高等教育不仅让人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对社会的适应性。受教育而就不了业,就算不上人才;如果是人才,不就业更是浪费。作为大学生,所想的应该是如何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实现自己追求的价值。今天不能抱着昨天的就业观念去面对明天的就业局面。应当树立起“哪里有 用武之地,就到哪里去;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择业观念。大学生们要认清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崭新的就业观,从思想观念上真正实现转变。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认识自 ,这是最根本的。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眼界打开一点,把眼光放长一些,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这是最为务实的做法。生存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首要问题,离开了生存,一切将无从谈起。要认识到随着 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移,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比较客观的态度是勇敢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找一份工作,一边积累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一边根据现实状况和兴趣特长,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路。 随着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以市场为导向,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已初步建立,这使广大毕业生在更为广阔的领域里选择职业成为可能。从总体上说,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各行各来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就业困难只是暂时和结构性的,要解诀这一问题,需要广大毕业生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变就业观念天地宽。 毕业生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定要正确认识自 和分析就业形势,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并清晰定位。要树立正确的就职观念,不挑三拣四。积极争取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在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待遇的单位发挥才智和作用。并以合格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养、健康的身心素质、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及以较强的工作能力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120ec266c175f0e7cd137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