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综述 作者:马小英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4年第10期 马小英(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研究乡村人居环境并促进其健康发展,是一项非常紧迫又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文章通过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涵义、构成和国内外研究状况的汇总和梳理,指出目前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推动乡村人居环境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乡村乡村环境人居环境规划概述 1 概述 所谓乡村人居环境,就是指在乡村区域内,所有农户生产生活所需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有机结合体,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系统,具有复杂性特点。乡村人居环境功能的转换与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政策、利益、人为活动等都会对其功能造成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并逐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自然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打造宜居环境,以提升村民的满意度。研究乡村人居环境,尤其是乡村城镇空间布局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 人居环境基本涵义 人居环境是由人与环境共同构成的,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有机整体。它不仅包括人们生产生活所需的各项基础设施,也包括人们的种种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是一个联系较为紧密的庞大网络结构。人居环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居环境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行为四个层面构成。而狭义的人居环境更侧重物质层面,主要包括人居环境所必需的空间范畴以及物质要素。人居环境发展理念不仅适用于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规划,也适用于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建设。本文因乡村为研究对象,就国内外乡村人居环境发展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寻求较为合理的规划方案。 3 人居环境的构成 就现阶段发展实际来看,目前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不容乐观,总体建设水平不高,农民的各项安全需要和生理需要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具体表现在:村庄道路建设不到位,路面不平,给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乡村路灯覆盖率较低,亮灯率不高,村民夜间出行存在很大安全隐患;自来水水质不高,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不当,村民生命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村庄选址缺乏合理依据,一些靠山村庄容易遭受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由此可见,要想构建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环境的舒适度和满意度,首先就要解决好上述问题,以保障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还要积极改善居住条件,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4 研究概述 4.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国外对人居环境的研究较早。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希腊城市规划学者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人居环境学的理念,并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根据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我们可将国外的人居环境理论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十九世纪末至二战前。在此阶段,国外学者尚未明确的提出“人居环境学”这一概念,但已开始从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等方面展开研究,为人居环境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国外的人居环境学是在城市环境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有霍华德、芒福德、盖迪斯等。其中,霍华德较为形象地指出了城市和乡村的关系,他认为城市和乡村像磁铁一样相互吸引,并通过快速交通相互联系,最终形成理想的“田园城市”;而芒德福则秉承人本思想,主张将城市规划与乡村和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起来,还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盖迪斯则从人类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他倡导“区域观念”,要求将城市与乡村一起纳入城市规划当中。②二十世纪二战后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此阶段人居环境学作为一门科学被正式确立下来,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1954 年国际建协首次提出了人际结合思想,强调以人为核心,同时在城市形态的发展过程中应以其本身的发展结构为基础;希腊学者萨迪亚斯自1950 年开始研究人类聚居学,并要求通过研究人、自然界、社会、建筑物、联系网络五个要素间的关系展开人居环境研究;1977 年的《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基本内容及发展目标作了详细的阐述;二战后有关社区发展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都极大地丰富了人居环境建设的内容,并开创了人居环境研究的新局面;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学者们纷纷运用现代化研究方式和手段展开未来城市人居环境模式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美国政府自1969 年国家环境政策法制定后,积极完善与人居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同时,政府、学术机构、私人研究组织都纷纷尝试运用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指导城市发展。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这一阶段,人居环境建设已提升为全球性问题,各国纷纷以提升人居环境为目标,不断开展相关建设,并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1980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1987 年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都显示了人居环境的发展方向,即实现可持续发展;1985 年,第40 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设立“世界人居日”,规定每年10 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为世界人居日,每年都要确定一个主题;1992 年联大通过的《21 世纪议程》中专门设有“人类住区”的章节,共列出有关的八个方面的领域;1996 年第二届联合国人类住区会议探讨的两大主题是“人人有适当住房”和“城市化世界中的可持续人类住区发展”,提出了纲领性文件《人居环境议程:目标和原则、承诺和全球行动计划》。 4.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4.2.1 人居环境研究的内容。中国对人居环境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儒家的“天人合一”,即强调在建设和打造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到了近现代,我国对人居环境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研究水平较低,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外国;1994 年我国在《中国21 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了“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这一发展理念;1997 年吴良镛先生首次在国内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这一概念,并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与分析,以指导其科学发展。同年,杨贵庆研究了大城市周围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并就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观点;1999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同济大学多名教授及教师参与并组织了该研究,及时提供了相关理论和具体实施的指导原则;2001 年“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住房与社区发展”成为同济大学举办的首届规划院校大会上交流的重要议程。 4.2.2 有关规范农村住房建设模式的研究。明浩、陈佳骆等首次提出了“村镇住宅产业化”这一概念。所谓村镇住宅产业化,就是指充分发挥村镇住宅的生产和供应等产业化功能,不断完善其组织结构,以不断满足城镇的工业化发展需要。而要想在现阶段进一步推进村镇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就必须根据各地区村镇住宅的建设规模与特点,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大力开拓村镇商品房市场,充分挖掘市场潜力,以便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二是逐步提升村镇住宅的规划水平和设计质量,以适应当前市场发展需求,不断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进一步发展村镇住宅部件市场,提升服务品质,增加商品房功能,完善住宅配套设施;四是积极开发新技术,不断提升村镇住宅产业的科技水平,打造自主品牌;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村镇商品房发展优惠政策,以引导和推动村镇商品房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六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村镇建设质量,避免出现资源浪费情况。冯建平就农村住宅建设质量低的原因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分析了其后果。而张湛、刘劲[6]提出了“走集约化道路,建设村镇公寓式住宅”的四项措施,认为应在政策、经济上引导住宅建设集约化。张文辉阐述了推广村民公寓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措施。 5 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在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来看,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在实际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多从地理学角度展开,研究标准不准确,研究理论不适应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发展;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落后,直接照搬照抄城镇发展模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问题规划;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过分求快,盲目扩大建设规模,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趋势下,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和实践势在必行,作为规划者应该结合当地村庄的自然环境和文脉,保护与发展并存,探究出适合中国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周直,朱未易.人居环境研究总署[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24-26. [3]叶齐茂.村庄人居环境调查[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4]王明浩,陈佳骆,高薇等.中国村镇发展中的住宅产业化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1,2:51-52. [5]冯建平.重视解决农村住宅建设过于潦草的问题———以山西介休市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1,6:58-59. [6]张湛,刘劲.建设公寓式住宅[J].村镇建设,1999,12:22-2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161e2f66e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