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性抑或流动性?——翻译、沿革和解析

时间:2022-04-01 04:23:3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Mobility or Liquidity Translation, Evolution and

Interpretation



作者:朱璇[1];解佳[2];江泓源[1]

作者机构:[1]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 [2]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和政治科学学院,格拉斯哥G12 8QQ

出版物刊名:旅游学刊 页码:104-114 年卷期:2017 10

主题词:移动性 流动性 社会学 理学 旅游学



摘要:文章从社会学、地理学、旅游学三种最多提到mobility范式的学科视角,mobility研究追根溯源,结合已有文献和现实语境,从提出背景和意义内涵上阐释mobility译为"移动性"的合理性,在概念比较和辨析中追问知识的产生和研究的脉络。从社会学角度来看,Bauman的流动性和Urry的移动性所指不同:前者是现代性的特征,关注时间意义;后者指移动中社会的属性,关注空间维度。从地理学角度来看,移动性研究经历了从侧重实体移动到实体移动、附加移动和虚拟移动并重的移动研究转向,研究的主要领域也从交通地理转化为交通地理、社会地理、旅游地理、文化地理、行为地理乃至政治地理并存的局面,出现了所谓"杂交地理学"。从旅游学角度来看,移动性作为桥梁把社会学和地理学连结起来,游者通过实体移动、物品移动和虚拟移动,构筑了与异地的多元化关系及网络,引致空间和资源的冲突;现代科技联接的实体/虚拟移动变革了旅游者离家/在家的体验及传统时空关系,由此也将日益打破旅游/


工作、真实/虚幻、神圣/世俗、在场/缺场、主人/客人、地方/人等与旅游相关的二元对立关系。移动性既可以囊括对旅游主体、客体和媒体及其所构筑的复杂网络的研究,也可以打破一贯以西方为中心的旅游研究视角,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去关注旅游中的各种现象。文章从多学科的视角出发,导出移动性已成为打破学科边界而融合各学科特征的后学科研究范式,希冀这一范式为后续的旅游研究提供更新的思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19bbbc05a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