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素材:朝着梦想之路一直走下去

时间:2023-02-10 23:39: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朝着梦想之路一直走下去

——激发新时代的民族精神伟力④

一代代中国人以梦为马、坚定前行,让古老的文明抽枝发芽,开出令人惊艳的时代之花

“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已故植物学家钟扬生前的故事感动了千千万万人。30余年从教、16年援藏、10年引种红树……他用行动阐释了自己的那句话:“人不是因为伟大才善梦,而是因为善梦才伟大” 梦想是个人成长的动力,也是民族和国家进步的源泉。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深情描绘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精神,热情讴歌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执着品质,再次点亮梦想的灯塔,为新时代的中国照亮航程。 翻开历史书页,梦想写下动人诗句。无论是盘古开天地的上古传说,还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胸中丘壑,梦想如星如月,指引着中华民族不断创造新的历史。1932年,《东方杂志》向全国各界人士发出提问: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教育家叶圣陶写道:“个个人有饭吃,个个人有工作做”实业家穆藕初写道:“政治清明,实业发达,人民可以安居乐业”……彼时中国,山河破碎,人们的梦想却从未熄灭。新时代启航之际,重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激励着我们赢得党的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的辉煌五年。一代代中国人以梦为马、坚定前行,让古老的文明抽枝发芽,开出令人惊艳的时代之花。

打开世界卷轴,梦想绘就绚烂底色。从大航海时代绽放的全球想象,到马克思主义者用科学社会主义锚定方向;从马丁·路德·金以“我有一个梦想”唤起觉醒,到“我的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的月球随想……梦想牵引脚步,人类阔步向前。而中华民族的梦想精神,有脚踏实地和天下大同的特质,为世界梦想的内涵注入中国元素。强调,“我们不仅形成了小康生活的理念,而且秉持天下为公的情怀”。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在小家与大家的和谐互动当中,梦想才得以实现,价值才得以彰显。“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理解了中国梦所具有延展性、包容性,才能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宏伟夙愿,才能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梦想与现实、当下与未来,并非纯然割裂、非此即彼。梦想为现实提供精神动力,现实则为梦想构筑前进的阶梯。我们既有“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登高望远,也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脚踏实地。寻梦的旅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步履轻松。对个人来说,光有梦想还不够,关键看如何行动;从今日做起,不负每一天,才是对待梦想的正确态度。对国家来讲,把梦想转化为现实,不仅需要毅力、定力,更离不开巧解难题的勇气、释放活力的智慧。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把握远与近、长与短的时间辩证法,才算真正理解梦想精神的精髓与奥妙。 在畅想祖国未来时,方志敏热情地呼唤过:“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相信的,朋友!”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今天,170多年来的接续奋斗正进入最后的冲刺,我们当追梦不懈,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朝着梦想之路一直走下去,成就又一段壮丽的圆梦旅程。


在朗诵中聆听文化心声

忙碌了一天,在睡前赴一场声音的邀约,伴着轻柔的音乐,让中外名家的名言隽语款款流动:“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近来,一些主打名作朗读的微信公众号愈发获得人们的青睐。一群朗诵爱好者聚在一起,或自己献声、或邀请名家,甚至还有奶声奶气的孩子,他们共同种下一小片文学的自留地,为生活保有一个诗意的空间。

如果说,文字的震撼起自视觉,那么朗读则充当了文字的“扩音器”借朗读者之口,文字的平仄起伏、人物的喜怒哀乐直抵心灵。正如近来热播的电视节目《朗读者》《信中国》,嘉宾的朗读,讲出了动人的故事,激活了尘封的岁月。透过朗读,作者、读者、听者如处一室,文字蕴藏的精神世界和受众的心灵空间完美契合。透过朗诵,我们仿佛“声临其境”——文学的意境、作者的心境与写作的环境,照亮了现实的语境。

很多脱口而出的句子、沉潜玩味的片段,源自少时课堂上的反复朗诵。可见,朗读便于记忆。但朗读不只为了记忆。中国古代的朗读被称为“吟诵”需以声腔吟咏,如歌唱一般。古人认为教育孩子,当“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可见,诗文吟诵和礼乐之教不可分割,不仅要体会美感、开启智慧,也要教化心灵、调理性情。“人生识字忧患始”“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才是“读”的深意。就现代人而言,古音古调难以复刻,但不妨抽点时间出声读书、用心读书,或许能在朗读中“变化气质” 不少人会认为自己没有朗诵的雅趣和闲暇,会抱怨没有“低音炮”“百灵鸟”式的嗓音。事实上,朗读用不着炫技,也不必执着于朗诵腔,只要用心,自然的停顿、起伏就是一种解读,就是对原文的“二次创作”。加之近来,有城市将电话亭改造为可供录音的朗读亭;有网友发起“读睡节”号召人们读首诗再睡觉;移动音频平台让大批文学爱好者成为主播……线上线下共同发力,为朗读拓展了更多的空间与可能。或许在未来,朗读将不再是一种小众爱好。 “读”的另一面是“听”,聆听何尝不也是一种阅读?“音频是移动互联网伴随性媒体”,或走或卧或饮或食,并不耽误戴上耳机。2017年,中国有声阅读市场跨越了40亿元大关,其中不乏朗读类音频的贡献。当我们习惯了静默无声地坐着看书时,谛听书声开启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延展了日常生活中的阅读时间。甚至有人说:有声阅读掀起了一场阅读革命。毕竟,在争夺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上,听书比看书更方便、更愉悦。

出声朗诵绵延了古老的学习法门,“有声阅读”则站在了知识付费的新风口。除了用目看,用嘴念、用耳听,使阅读体验更丰富。从一目十行看,到一字一句品;从理性地、技术化地分析文本,到感性地、直觉地捕捉文气;从纸质书,到电子书,再到“听书”……朗读与聆听改变了阅读方式。但朗读爱好者和听书“发烧友”共同保留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文化的守护,阅读的本质始终如一。甚至可以说,他们构成了社会的文化之根,有了他们,整个社会的文化之树才会枝繁叶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希望更多人能倾听书本的“知识跫音”吟哦出自己的“文化心声”

传统文化不能再无“下回分解” 911日,一个悲伤的消息传来: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先生于当天下午330分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84岁。单田芳先生博采众长,勇于创新,探索前人不敢涉足的评书题材,形成了独特的“单式风格”。他是一代人的成长记忆。912日《北京青年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3acd8c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