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的小康社会 “小康”一词并不是近代才提出的,在古代的文献中已经出现了“小康”。小康,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代表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但最早得到系统阐述的是在西汉《礼记·礼运》中,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虽然小康在古代社会已经提出,但都是古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并没有得到实现。在近代最早提出的是邓小平同志,并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并在党的十三届七中全对小康的内涵作了详细的描述,“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也目睹了对小康社会发展的成果。在我看来,解决了温饱问题不代表达到了小康水平,小康水平应该是经济、文化、教育水平都有进一步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占50%到40%之间。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达到共同富裕才算进入小康社会。 我们身处南方沿海城市,是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地方,基本步入了小康水平。虽然我们富裕了,但我们的文化修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经济水平提高了,文化素质修养也应该跟着提高。虽然我们步入了小康,是因为国家的政策,让我们先富起来了。南方沿海海城市和中部城市基本上达到了丰衣足食,但我国的西部和西北地区仍有很多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业和工业都欠缺发展,这时我们不能停下脚步,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不断的提高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发展自己的同时,加大力度扶持和发展西部,让更多的人富起来,让更多的人步入小康,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我们提出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 09运训10班 第四组 联系邮箱 305801870@qq.com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481330729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