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异文的意义阐述

时间:2022-08-16 02:15: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全唐诗异文的意义阐述

最为经典的例子当属郭在贻先生在《杜诗异文释例》中提到的“委〃 "知〃、“时"与“特〃,郭先生分别从"知〃知“委〃义,从“特〃知“时〃 义。从而得知“委〃与〃时〃在中古时期的新义。③除此之外,另 有杜甫《忆昔行》:“更讨衡阳董炼师,南浮早鼓潇湘松。〃“讨〃字 的常用义为“征讨〃或"讨论〃,但在这里都与诗意不合。《全唐诗》 在“讨〃字下注“一作觅〃。在细加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讨〃的一个比较 生僻的意义就是“寻觅〃。综观《全唐诗》,我们能发现不少“讨〃犹“觅〃 的例子。如张九龄《与生公寻幽居处》:“同方久厌俗,相与事遐 讨。〃“遐讨〃指寻觅远离俗世之地;再如李白《江上望皖公山》:" 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讨灵异〃即为寻觅灵异之地(以上两例子 俱无异文)。由此可见在唐朝时期“讨〃有“寻觅〃的意义。

由上可见,我们可以由己知的、比较简单的字义猜测、推知未知 字的意义,最后再加以求证。同样,反过来也能拿这些异文作为参 证材料,比如,证明在唐代“讨〃确实有“觅〃的词义。其次,原文词是 多义词,我们可以根据下方异文的意义来推知原文词所用的是哪一个 义项。比如,陈子昂《晏胡楚真禁所》“寄谢韩安国,何惊狱吏尊。〃 《全唐诗》:〃谢,一作语。〃“谢〃字的常用义有“辞却〃、“酬谢〃等," 谢〃一词似乎也可以作“答谢〃讲,如《汉语大词典》所引用的《警世 通言•崔衙内白鹘招妖》……只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以此寄谢圣 恩,愿勿忘七夕夜半之约。〃但是这里的“一作语〃就提醒了我们“谢〃 字的另一个生僻义,"告知〃。实际上,《全唐诗》中大约四十 余例“寄谢〃,都是“告知、寄语〃的意义,我们由此可以推知在唐时期 这是一个常用义。如崔


融《拟古》中的“寄谢闺中人,努力加餐食〃 等等。再次,我们可以利用异文来辨析中古汉语近义词。汉语有许多 在今天看起来为同义的词在古代在词性上或词义上都有明确的区别。 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也可以从异文入手。如王建《送吴郎中 赴忠州》“家每因穷散,官多为直移。《全唐诗》:“穷,一作贫。 我们知道,在上古汉语中“贫〃和“穷''是有明确区别的。“贫〃和“富〃相 对,义为“缺乏财物〃;而“穷〃和“达〃相对,义为“尽,不得志,不如意〃。 那么在唐代在“贫穷〃这个义项上,"穷〃是否己经挤走了“贫〃呢?综观 《全唐诗》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与“富〃相对的都是"贫〃,“穷〃 都与“达〃相对。说明“贫〃、“穷〃二词在意义上还是泾渭分明的。如崔 《横吹曲辞•长安道》“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孟郊 往河阳宿峡陵寄李侍御》“人生穷逹感知己,明日投君中片ENXUE

异文与语法研究

唐诗异文在中古语法研究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虚词研究上的应用。 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古代汉语虚词数量繁多,主要 由实词语法化而来。有些词在上古时并不是虚词,但在唐代己经广 泛作为虚词使用。我们依然可以运用异文与原文语法作用一致来确定 比较生僻的虚词的词性和意义(副词)。下面举介词、连词以及副词 的例子来具体说明。崔曙《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 兴》:“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流。〃读者很容易将诗中的“向〃字解 动词,表“朝向、归向〃。但《全唐诗》在“向〃字下标注:"一作在。〃 们就能由此猜测“向〃在唐代有“在"的用法。实际上,在唐代俗语中, 〃向〃常用在表处所的名词前,作介词,表示动作的地点。《敦煌 变文集•汉将王陵变》"若不得王陵入楚来,常向此间为受苦。〃王 《昭应官舍庆“文案把来看未会,


虽书一字甚惭颜。〃《全唐诗》: “虽,一作须。〃“虽〃从上古起就能作让步连词表“虽然,即使〃等意义。 而在唐诗中,“须〃有许多和“虽〃语法作用一致的例证,二字常互为异 文。如李商隐《中元作》:“羊权须得金条脱,温炳终虚玉镜台。《全 唐诗》“须,一作虽。〃而《汉语大词典》“须〃字条“即使〃义项里所用 的最早的例证是金代的《西厢记诸宫调》,而从这些异文中我们可以 看出,实际上在唐代就有这样的用法。骆宾王《畴昔篇》:“华阳旧地 标神制,石镜蛾眉真秀丽。〃《全唐诗》:"真,一作偏。〃偏,最初用 做实词,为“不居中,不公正〃之义,后来渐渐虚化为副词, 唐诗》中就可以大量见到“偏〃为程度副词的用法,可译为“非常、格 外、很、最",如白居易《早春忆苏州寄梦得》:“吴苑四时风景好, 就中偏好是春天。〃刘禹锡《答杨八敬之绝句》:“饱霜孤竹声偏切, 带火焦桐韵本悲。"

异文与音韵学

邵荣芬先生曾利用《敦煌变文集》、《敦煌曲子词集》的别字异文 得出了唐五代西北方音的许多论点,④为断代音韵研究作出了卓越 贡献。邵先生的研究就是极好地运用异文得出音韵规律的例子。《全 唐诗》的编撰由于是集合了不同时空的底本和参校木的,一些异文的 并列极有可能就是音韵发展的痕迹,这里试举一例,以佐证一条音韵 规律,未当之处请方家指正。李白《清溪半夜闻笛》羌笛梅花引, 吴溪陇水情。〃《全唐诗》情,一作清。〃据《广韵》,“清〃属清母 (次清),“情〃属从母(全浊)。一般认为从唐代开始浊音声母开始 清化。“清〃字可能是后人不查二者有什么区别而改的。这组异文正 好反映了这条语音发展规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4c4cf730a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