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爱面子》看中美面子观的差异 影片《爱面子》通过讲诉一个华裔家庭在美经历“面子”问题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行为所反映的面子观差异。主角小薇在中美两种文化的共同熏陶下,在面对自己的同性恋恋情时摇摆不定,一方面追随内心,与Vivian陷入热恋,另一方面却顾及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整个家族的面子,隐瞒恋情。此外,守寡多年的母亲怀孕的消息让小薇的家庭在当地封闭保守的华人圈里备受指点,祖孙三代为挽救面子引发了一系列诙谐却又感人的故事。 一、理论基础 20世纪50年代,Erving Goffman从社会学的角度将“面子(”face)定义为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所追求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或是交际中所展现的正面的个人形象,当个人不能维持自身所塑造的正面形象时,就可能会感到尴尬,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丢脸”。Brown 和 Levinson以Goffman的面子观点为基础,提出了“面子保全论”。该理论将每个参与交际的人假定为“典型人”,“典型人”具备正常的社交能力,并且有面子需求。简单的说,“典型人”的面子就是每一社会成员所向往塑造的公众形象。Brown 和 Levinson将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消极面子指拥有自主和自由行动的权利,不受他人强迫和干涉自己的行为。积极面子指塑造正面形象,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赞赏或喜爱,以及被群体接纳。前者传达的是对他人的需求,而后者传达的是个人的需求。 二、中美面子观的对比分析 电影中的华裔家庭与许多中国家庭一样,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群体意识根深蒂固。即使小薇在美国长大,仍旧在中美文化的冲突下挣扎。以下将从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两个方面对影片中反映中美面子观的情节进行分析。 中国人爱面子,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这一点尤其符合Brown和Levinson所定义的积极面子。影片开始小薇的母亲和朋友互相称赞对方的子女,两人因子女的荣誉而间接的得到对方的认可和赞赏,挣得了积极面子。女儿小薇也正是为了母亲和整个家庭的脸面而隐瞒自己是同性恋,去参加母亲安排的相亲。在之后的电影情节中,祖父在发现小薇母亲未婚怀孕后这样说道:“人家会怎么看我,怎么笑我……她自己不要脸,我还要我这张老脸”,台词中提到两次“脸”,皆所指积极面子,但前者女儿脸面的得失却能影响到后者父亲甚至整个家庭的脸面。以上三个例子所反映的积极面子不仅可以通过自身争取他人的认可、喜爱 和赞赏来获得,还可通过所在群体或群体成员的荣誉而间接获得。这是中国主流文化中集体主义价值观赋予它的特征,即个人的荣辱与其所在群体的荣辱息息相关。 中国文化中的面子注重社会对个人的认可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共处,而Brown和Levinson所定义的消极面子强调个人的需求和愿望。在影片讲述的那个年代,离婚在华人圈里仍旧是敏感话题,Vivian的母亲在离婚后受到了当地华人的排挤和议论,很显然她知道自己和整个家庭脸面会受到影响,但依旧选择离婚和参加华人聚会,这就是西方文化中所强调个体的需求和愿望在发挥作用。消极面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面子观中的体现并不明显,因为汉语中的“面子”重视社会公众给予个人的尊重和信任,并非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母亲要求黑人邻居Jay脱掉鞋子后再坐下吃饭,这一言语行为干涉到Jay的个人自由,进而威胁到他的消极面子,但在中国,人们会因为主人不好的语气可能意味着自己不被欢迎,或主人的语气影响到自己在其他客人眼中的形象而感到丢脸,却不会因为主人干涉自己是否脱鞋这一行为而觉得丢脸。不同的文化赋予各个语言群体不同的面子观,中国的传统文化倾向于积极面子,并具有集体主义特征,重视群体对自己的尊重,而美国文化则更重视自主权利,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皆反映的是以个体为中心的西方文化价值观。 三、结语 影片最后,小薇和她的母亲选择追随内心,不再逃避,祖父也放下面子成全了子女。三代人在中美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为挽救“面子”引发一系列悲喜交加的故事,最终却以放下面子而获得圆满结局,不禁让我们思考面子的真正意义。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以西方文化为基础,在中国文化中有关消极面子的研究还不完善,因此,探讨和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观的差异有助于发现交际中可能引起冲突和误解的因素,亦有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沟通和理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4f1ffa503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