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教案 执教:奉贤中学张天青 教学目的: 1、赏析腊梅所体现的形的高雅、香的清幽以及它独特的“风骨”。 2、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理解本文的主旨—一即借腊梅来赞美一种人格,表达一种“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赏析腊梅所体现的形的高雅、香的清幽以及它独特的“风骨”。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理解本文的主旨—一即借腊梅来赞美一种人格,表达一种“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教学设想: l、课前准备: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梅的古诗文,要求背诵; 2、教学安排:(1)朗读、讨论;(2)运用多媒体;(3)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交流咏梅的诗文,引出课题。 导入:课文的题目是《假》,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个话题的? 学生回答:由南方的朋友想做一株腊梅的想法引出全文的话题。 二、思考: 请大家散读课文,思考: l、南方的朋友为什么想做一株腊梅? 2、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一想法的? 三、讨论: 1、南方的朋友为什么想做一株腊梅? 因为形的高雅和香的清幽使我的南方朋友萌发了做一株腊梅的想法。(齐读第二节,体会) 2、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一想法的? 南方的朋友凝视腊梅,为腊梅所体现的形的高雅、香的清幽而陶醉,萌发了想做一株腊梅的愿望。 然而作者凝视腊梅,想到了腊梅它独特的“风骨”。 3、腊梅有哪些独特的“风骨”? 坚忍、顽强,有牺牲精神,能耐得寂寞。(齐读7、8两节体会〕 4、作者为我们展现了腊梅它独特的“风骨”,展现了腊梅有这么多的痛苦与不幸,你是如何理解腊梅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之间的关系的? 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句。 四、比较(比较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作者借腊梅来赞美一种人格,表达一种“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这是一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请与初中学过《白杨礼赞》作比较,请从创作背景、主题、构思、语言风格方面考虑,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五、布置作业: l、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其他植物(或花卉、或树)来含蓄地表情达意,写一篇500字的随笔。 2、课外阅读赵丽宏的作品:《人生是一本书》 板书设计: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 赵丽宏 形的高雅 腊香的清幽 梅坚忍顽强 内在的牺牲精神 忍受寂寞 托物言志 教案说明 一、教材理解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已是黄昏独自愁,零落成泥碾作尘”,“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香满乾坤”,这些诗句赋予了梅花纯洁、清高、孤傲等人格魅力,梅花也因此成为作家、画家笔下常见的物象,作家借梅,赞美梅所凝聚的人格寄托。然而,许多作品仅仅反应了梅的一个侧面,赵丽宏写的《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一文,作者以浓郁的诗情,奔放的想象,展示了腊梅形的高雅、香的清幽,拓展、深化了腊梅的传统人格精神,即通过对腊梅的生命过程的感悟,同时全方位体验腊梅的甘苦,了解腊梅所体现的生命意义,从而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本文主要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主旨。 二、教学设计 1、教学中以设疑、研讨、精讲为主。二期课改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设疑是达到这一要求的重要手段。为此,要求学生带着思考问题去熟悉课文。研讨,即引导学生研究讨论疑难问题,以说互相启发,促使多向积极思维。课堂上让学生多开展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形式。精讲,从文章整体出发,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前提下,抓住精华,以点带面,揭示规律,教给学生怎样阅读,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教学《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一文,以第七节、第八节为重点语段,教学时紧紧抓住语文学科最主要的本质特征—一语言的组合与运用,品味本文语言的特色:准确形象、简洁清丽。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使用以及欣赏评价语言的能力,同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比较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方法,同时也能起到联系旧知识,拓展新知识的效果。在学习、理解本文的基础上,即理解作者是借腊梅来赞美一种人格,表达一种“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这是一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将本文与初中学过《白杨礼赞》作比较,并规定比较的范围—一从创作背景、主题、构思、语言风格方面考虑,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这样,学生能有的放矢地认识托物言志散文的不同之处。 ●教后感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为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和谐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力求40分钟的语文课堂教学训练在严与实上下功夫。严,要求明确,思维规范,表达清楚;实,抓住文眼,从字、词、句、篇、章感悟、理解、分析,品出文章的味儿来。如教《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开头部分,紧紧抓主两个“凝视”,使学生认识到南方的朋友凝视腊梅,为腊梅所体现的形的高雅、香的清幽而陶醉,萌发了想做一株腊梅的愿望。然而作者凝视腊梅,却想到了腊梅它独特的“风骨”。课堂上学生对此把握得比较好。 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遵循二期课改这一精神。我在教《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一文中安排了“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即要求学生将本文与《白杨礼赞》作比较,从创作背景、主题、构思、语言风格方面考虑,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在课堂上虽然学生没有时间得以充分思考,但课后学生对于课内这一环节的设计颇感兴趣,如对两文“构思”方面的理解颇有争议,这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及他们的写作都有一定的帮助。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并使之真正有效,显得尤为重要,立足课内,延伸课外,力求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这是我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630c2cd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