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观后感范文:看完《芳华》,最想做的是,给爸妈买两张电影票 看完《芳华》,最想做的是,给爸妈买两张电影票 写在前面: 你好!我是为你省时间的学习助理,详情点击《你的私人学习秘书来啦》查看,期待和你一起终身学习。 进了很多次影院,写了很多篇观影体验,看完《芳华》,最想做的是给父母买两张电影票。他们错过了很多部电影,但这一部不能再错过。 《芳华》宽大的海报,很早就挂在影院临街最显眼位置,走过街口,不自主的猜想影片可能讲述的故事。 影片上映第三天,和爱人一起去看这部贺岁片,走出影院,爱人一直哼着影片的插曲——《绒花》,内心仿佛被某种微妙的东西触动,不能自已。 路上,她问我:“你觉得影片好看吗?”我的思绪还没有从故事里完全走出来。略想了想说:“我觉得这是冯导对青春的一种祭奠,他用自己最擅长的工具记录流逝的时光,如同让所有人翻看自己青春。他不拍,也会有别的导演去拍,他拍出了自己对过往生活的记忆和理解。冯导这次很感性,没有刻意迎合,直白简洁,又直抵人心。 爱人又说:“如果你这一年没有专注写作,大概不会有这种感受吧!” 是这样,去年之前,看完电影我肯定会说这是部好片,还是烂片。但现在我不再这样说,因为电影只是表达情感的工具,无须附加太多的东西在上面。它原本与任何艺术形式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在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诉说对世界的认识,记录自己眼中看到想到的故事。 看完《芳华》,想到父亲母亲。 他们年轻时,生活在影片芳华的年代,从内地来到大西北,一待就是一辈子,直到白发苍苍。父亲像册里有一张年轻时的军装照,左手托着一本毛主席语录,目光炯炯,两片红色领章,一身绿色的确良军装,满脸的意气风发,青春阳光,仿佛自己拥有整个世界。母亲那张黑白相片,梳着两条长长的粗辫子,白色衬衣并不平整,黑色裤子没能盖住脚腕,脚上是一双黑布平底鞋,腼腆羞涩,青春动人。 这是母亲年轻时的照片,每次看到总会问她,“妈,你和我爸谈恋爱的时候,谁追的谁?” “那还用问?当然你爸追我啊!” “噢!” “我爸咋追的你!” 爸在一旁插话,“别听你妈瞎说,我当时都没看上她。” “妈,是不是这样?” “当然不是,你爸兄弟五个,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那时候生活艰苦,要不是看你爸是个当兵的,人踏实,大概就没你了。” “那,后来呢!” “后来,你爸探亲归队,我到火车站送他,带了一黄挎包花生。” “然后呢?” “然后你爸开始给我写信。” “然后呢?” “这孩子,然后就有你了呗。” “妈,说细节,细节!” “哪有什么细节,结婚后,我和你爸一起到新疆,吃了不少苦,一直到现在,退休在家。” 《芳华》让我看到父母青春,看到父母的老去,看到他们曾经同样有过青涩的脸和牵手时两颊飘过的红晕。 看完《芳华》,想到自己那身绿色的军装。 从穿上军装第一天起,我的身体里仿佛透进一缕阳光,每天都是鲜亮的,内心无比自豪,混身充满希望。队伍行进,我和战友扯开喉咙喊一二三四,用最大分贝唱出嘹亮的军歌,有时会被自己的努力付出而感动。青春的军营,青春的往事,青春的时光,都写进青春的记忆和青春的相片里。 第一封,学着战友把信纸叠成“心”型,居然发现心型竟然有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67ee57acb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