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写的散文诗》观后感

时间:2023-03-23 00:34: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父亲写的散文诗》观后感

现在虽已是阳春三月,气候却仍乍暖还寒。昨日还阳光明媚,今日这座城市却寒风猎猎,细雨点点,无奈朝雨暮风,满地花瓣零落,但那些仍伫立枝头的姹紫嫣红却也因此更添生气,更显清艳。这场寒雨也让原本喧嚣嘈杂的城市增添了几分宁静和清新。如此清幽静谧,倒也能让人静下心来,安静的听听李健唱的《父亲写的散文诗》。

舞台上的灯光昏黄不定,他只是怀抱一把吉他,没有呐喊,没有嘶吼,甚至没有过多的技巧,仅仅只是简简单单的轻轻吟唱,却也就这么猝不及防地直击人心。李健很中肯的评价了这首歌:“词曲作者赋予了这首歌一些,通常人来讲无法抗拒的力量,或者来自于一种亲情的能量,我只不过唱得也还可以。”

歌曲一开始就把人很自然的带入到了20世纪80年代,那个虽然物资匮乏,但却很淳朴的年代。在李健的演绎下,一个年轻父亲的形象跃然眼前,他穿着蓝色的涤卡上衣,儿子在怀里甜甜睡去,他却思绪不断:妻子的缝纫机踏板需要修修,今晚的露天电影又没时间去看了,儿子哭闹了一整天要吃饼干,明天得去向邻居再借点钱。想满足孩子的小小愿望,但生活的无奈与艰辛,却又让他无能为力。短短的几句便道出了生活的艰辛,父爱的深沉。接着歌曲又很自然的从1984年回到现在,原来之前跃然眼前的一幕幕只是因为儿子在读父亲的日记,此时的父亲早已不再年轻,儿子却已长大成人。两个时代自然衔接,遥相呼应,一种岁月无情催人老的悲情便油然而生。儿子继续翻阅着父亲的日记,那已是1994年了,那时的父亲已人至中年,他失去了他的母亲,一天天长大的儿子也似乎有些心事,瘦了不少。母亲的离世,儿子的成长,他深深地感到一种生死轮回的苍凉,惟愿长大后的儿子不要像他一样活得如此艰难。至此画面又切回到现在,这日记里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朴素而深沉,儿子泪流不止。我想听到这首歌的我们也无不为之动容,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无常,生死轮回的苍凉,父爱的厚重在这短短的`一首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倾听至此,我不禁想到龙应台在《目送》中的一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


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李健对歌词的改编是在最后,他加上了几句话“这是那一辈人留下的足迹,几场风雨后,就要抹去了痕迹,这片土地曾让我泪流不止,它埋葬了多少人,心酸的往事”这几句话着实加得高明,短短几句便将这首歌的格局一下子拉大了,之前一直只是在描述一个父亲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历程,而这短短几句却展现了那一个时代的缩影。个体和整体交相辉映,浮现了一个时代的故事,刻画了那个大时代里一个普通父亲的形象,或者说这一个普通父亲的形象正是代表着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父亲。

生死轮回本是自然规律,无法违抗。只是生命无常,我们永远无法预知何时会失去。死亡,本就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都不愿去面对,总是选择了逃避。因此,我们一直以为永远很远,未来很长,所以总是忽略了现在,忘了当下,总也学不会珍惜,可是我们似乎都忘了命运无常,要知道,生活可能不会给你充足的时间去成长,去学会理解,去弥补错误,去乌鸦反哺,我们以为的永远,我们许诺的未来也许转眼间就到了尽头,所以就趁现在,珍惜眼前人。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才空悲切。

其实,这首歌还有一个点特别打动我,那就是“日记”。如今科技快速发展,解决了距离给人类带来的限制。我们享受着各种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也遗失了书信带给我们的诗意和美好。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已成习惯,人们甚至都不愿抽出一点点时间静下心来用笔墨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更不必说提笔写一封书信了。

古人感慨锦书难托,现在却是一个连锦书都快没有了的时代。纵使月满西楼,纵使雁字已回,却再也不会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切切相思。虽说通过各种工具,你可以听到ta的声音,看到ta的面容,可这却始终隔着一层冰冷的屏幕。但书信确是不同的,书信是有温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72c56f453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