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入 21 世纪以来,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力的需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家先后设计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内容体系。我国研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 2016 年 9 月 13 日发布。总体框架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 18 个基本要点。在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统领下,各个学科要依据学科特点确立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设计为“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语文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有其内在的关联性。母语的建构与应用是语文课独特的课程素养,也是其他课程素养的基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外化形式,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所有学科培养思维能力都要以语言为载体。因而,语文学科培养思维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审美是针对言语作品的审美。语言在表达美感的普遍性上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语文学科是以口语和书面语来负载文化信息的,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基础工具,而且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事象。语文核心素养以语言为载体或媒介,构成四位一体的学科内涵,融汇交织,密不可分。学生接受母语教育,在某个时候或采用某种方式,可能会有所侧重,但都是交融渗透、综合学习的。 语文核心素养内涵有其不同的阶段性。在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教育阶段,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侧重点和深浅度上会有所不同。例如,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上,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的目标与内容呈现逐步加深拓宽和丰富系统的过程。就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来说,每一项技能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同样,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三个方面,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也都有不同的标准和具体要求。语文核心素养的阶段性,将通过制定学段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来体现。 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将由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 7 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 (具体课程)规定了学分值。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业质量标准将划分为五级水平。必修课程设计为水平一、水平二;选修Ⅰ课程设计为水平三、水平四;选修Ⅱ课程设计为水平五。每级学业质量标准都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在五级水平中都有具体内容标准的描述。五级水平学业标准内容的描述十分具体细致,便于教师、学生理解和掌握,便于对教学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通过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来落实,通过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来落实。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语文教科书的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课程评价制度和方法的革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将会逐步得到推进和落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8a4517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