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第二季《朗读者》栏目中有这样一位嘉宾,人到中年开始极限冒险,攀登七大洲之高峰,徒步南北极,完成“7+2”的探险模式;52岁时登上珠峰;60岁时开始游学欧美名校,他就是万科集团的创始人王石。 花甲之年活成热血少年,心中充满着信念感与对自由的渴求,每一次挑战极限的过程都是他对人生边界的突破与拓展的过程,将自我拓展到陌生领域,再塑造出一个不同的、崭新的自己,他的生命因此变得开阔与深厚。 他的经历似乎也说明了,一个人跋涉的远近,不在于时间的长短,也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是取决于能不能突破自我边界。 曾经,大一开学不久,一名学生主动找到我,谈及到自己高考失利,但心中始终有种不服输的劲,现在已调整好心态,为自己制定了大学三年的奋斗目标。谈及梦想与目标,他的眼睛里熠熠发光。我鼓励他:“大学是个逐梦的舞台,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只要你敢想敢干,按照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坚持下去,一定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 学期末,我找到这名学生,可他身上却已没有了刚到校时热烈的朝气,昔日的理想已被日常的游戏和空虚所消磨,当初的奋斗目标也被现实所击碎,并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我的目标没有变,可平时看别人玩游戏我也想玩,看别人上课睡觉我也想睡,大学一年过得糊里糊涂,我对现在的状态也不满意,可已没有改变的动力。” 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开学初立下豪言壮志,可缺乏行动和坚持,时时给自己的懒惰和失败找借口。明知这种状态不好,可缺乏改变的勇气与毅力。习惯了原来的自我状态,不愿意打破平淡生活的“合理设定”,总是得不到自我成长。 因为原来的自我状态是确定的、熟悉的、舒适的,而为奋斗目标而做出的改变或行动是不确定的、未知的、有风险的,因为在此过程中我们接触的是从未接触过的人、事物,不熟悉的环境或活动,这常使我们陷入痛苦,并产生恐惧。 因此有些人宁可拒绝改变保持现状,也不愿忍受改变带来的痛苦,而忽视了这种痛苦是我们所必须经历的“成长痛”,这种改变或行动实际上也意味着自我边界的拓展,此时更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与懒惰对抗,与恐惧较量,用尽全力向前迈出一步,将自我拓展到陌生领域,重构自我边界,塑造崭新的自己。 假如我们的生活是一张地图,为了真正了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沟壑,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我们需要努力绘制并不断修订自己的地图。我们的努力程度越高,对事物的认识越清楚,地图的准确性就越高。 而很多人不愿意付出这种努力,更容易保持现状,使用旧地图,岂不知旧地图已不适用于新环境;只有少数人能够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对世界的认知,不断吸收新的信息,主动探索陌生领域,不断突破自我边界,及时修订人生的地图。 大学之路,也是不断前进的求知之路。只有学习和进步,才能从朦胧和混沌迈向理性和成熟。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消化和吸收新的信息,增加认知,扩充眼界,走出自我舒适圈,在自我的边界上敢于突破、奋勇前行,才能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8c492497b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