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低的田税。魏惠王的相国白圭,曾主见“二十而税一”。但秦国、楚国的税负就比较重,农夫生产的三分之二要缴纳田税。战国时期,普 遍还是“伍税之”,采纳五分抽一的税制。这样计算的话,魏国农夫 在战国时期,法家李俚有“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说法,假的年度纯收入,也许就在500钱-700钱左右。 如一户人有五六口人,一百亩田地平均摊到人头上,人均生产力也就是 那么,每年挣这么多钱,对于一个农夫代表着什么呢?衣食住行,在15-20亩左右。魏国农夫的生产力,每亩地每年可以丰收粮食100从来都是必要的。而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农夫要想丰衣足食,基本是多公斤,也就是说农夫的平均生产力,每年可以收获2000多公斤粮食。 不太可能的。所谓自给自足尚且很难,要是还想酒肉穿肠过,好像就 为了调动农夫生产乐观性,推动魏国经济的全面进展,李俚在魏国成天方夜谭。农夫们主要还是依靠粮食来维持生命。假设一个农夫一推行以平籴法为主的变法,其中有对粮食的价值评定,即一石粟价三十天消耗六两粮食,那么一年365天,就消耗109公斤左右。根据一石钱。假如魏国农夫每人有20亩地,则其从种植粮食方面可以获得的收粟价三十钱的粮价,就是32钱左右,一家五口就得消耗150钱。那么,入,就是600钱-800钱之间。 如此看来,战国时期农夫的吃饭保障,占到年度收入的百分之十五到 可是,这些收入仅仅是魏国农夫的表面收入,历朝历代的农夫最痛二十左右。 恨的苛捐杂税,在战国时代也不例外,除去税赋的收入,其实并不多。 在李悝的计算中,农夫家庭每年花费再衣服上的费用,也许是三百战国时期各国税赋制度各有不同,魏国是个较为重视仁政的国家,相对钱。比之吃饭保障就要浪费得多。加上吃饭的开销,一个农夫家庭每税赋比较轻。在李俚的变法中,推行“什一之税”,“什一”是当时最 第 1 页 共 2 页 古人为什么说70岁有肉吃就是一种幸福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年最低生活保障的状况下,结余的就差不多有50钱左右,日子过的相当清苦。 这里就要说到税赋了,前面的计算,是在刨除全部税赋的前提下,当时的各国即便是最仁政的魏国,也包括有田税和户口税、人头税等税种。那么,仅仅剩余的50钱,是根本不行能足够缴纳税赋的。所以说,战国时期的老百姓,用民不聊生来形容,是相当贴切的。 依据《秦律》的律文,小家畜大约每头二百五十钱左右,也就是说占到农夫年度收入的一半,可想而知一般的农夫家庭,根本买不起小家畜,自己饲养的家畜是舍不得自己食用的,就算蓄养的,也不行能吃。这也可以想象古代的农夫,要是家中有头耕牛,往往被视作命根子的缘由。要吃肉,那更不行能了。 孟子才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70岁有肉吃,就认为是种幸福。 第 2 页 共 2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8e0093b67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