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乐于助人的一代大师胡适 现代著名学者胡适,经常资助一些学业优秀的穷学生.有一次,一个学生因为经济拮据萌生退学之意,胡适知道后,深表同情.他立即找到这个学生,开导鼓励他,答应开学时资助100元钱,帮他完成学业。就在这一段时间里,胡适因为有些事情外出,他就把这件事郑重地向妻子江冬秀作了交代. 从外地回来,胡适以为妻子已经把事情办妥,就没有过问。一个偶然的机会,胡适在街头与那位学生相遇。正是上课的时间,可那学生竟然还在到处游逛,令胡适大为生气。于是,他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了那个学生,批评他不抓住大好时光认真学习。那位学生站在那里,一声不响地接受老师的训斥.“你这样做,至少对不起资助你的老师。”胡适气呼呼地说。那学生只是低着头,一句辩解的话也没有。训斥了很长的时间,胡适不知是累了还是感到不妥当,就问学生好好的为什么要逃学,那位学生吞吞吐吐,不愿以实情相告,只说自己已经就业了。好不容易胡适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妻子江东秀并没有把资助这个学生的钱拿出来。胡适一时愣在那里,不知所措。他向学生道歉后,赶回家中,向江冬秀大发雷霆,盛怒之下提出离婚.江冬秀自知理屈,不敢分辩,只好请族中长辈来调解。在长辈的极力劝解之下,胡适不再坚持离婚,但却向妻子提出一个条件:“今后我要给哪个学生30元,你就付30元;要给50元,你不准付49元。我要用全部家当资助谁,你也不准说个‘不’字!”江冬秀见事情有所转机,便满口答应下来。 湖畔诗人汪静之当年在杭州读书,家里没钱寄给他。这时的大诗人是饥一顿,饱一顿,有时甚至两三顿都没饭吃。这种情况下,有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人介绍他认识了胡适,他就把自己写的诗拿给胡适看.那时,胡适正在搞新文化运动,他一目十行地看了汪静之的诗,大声叫好,于是就到处联系帮汪静之出版诗集.此时,汪静之和胡适嘴里谈着诗,可肚子却饿得“咕咕”叫。实在没有办法,他也顾不上对面这人是什么文化泰斗了,便斗胆开口向他借钱。胡适一听汪静之说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吃饱饭了,忙把他带到一家馆子,先让他填饱肚子再说。然后,问他需要多少,立即满足了他。 胡适回京后,汪静之以为大师好说话,就借钱借上了瘾,三天两头向胡适开口借,一次也不多,就十块八块的,可日积月累,不经意间达到一百多。对胡适来说,只要汪静之张口,他照借不误。在胡适的悉心关照下,汪静之的诗集《惠的风》终于出版了。这诗集一炮打响,轰动了文坛,让汪静之迅速成名.可诗集的稿费才150元,连还胡适的借款都不够.最终,汪静之还是没有还上这一笔借款。可当时的胡适太高兴了,他为自己发现了一匹千里马而高兴,早就把帮助别人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1919年,林语堂带着新婚妻子廖翠凤到美国留学.林语堂是一个穷牧师的儿子,家里实在无法对他提供帮助,再加上他又是半公费生,在美国的生活相当拮据.偏偏在哈佛大学专心求学时,他的半公费奖学金突然被停。可这时更要命的是,廖翠凤两次住院做手术。这时的林语堂连死的想法都有了—-他想回国都不行,因为没有回家的路费。走投无路时,他想到了胡适. 林语堂原本是清华学校的教员。在北大的胡适非常欣赏林语堂的才华,他想方设法要把林语堂挖到北大,就在林语堂临出国的时候,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他和林语堂达成了一项君子协定:在林语堂留学美国期间,北大每月资助他40美元,而他学成回国后必须到北大任教。当时的林语堂和胡适只是相识而已,并没有太多的交往。林语堂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给胡适拍电报,请他代向北大校方申请预支1000美元,以解燃眉之急。林语堂此举可谓病急乱投医,他自己也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可是时间不长,钱竟然寄来了。后来,林语堂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又通过胡适向北大借了1000美元. 1923年9月,林语堂学成回国,如约到北大任教,并向蒋梦麟校长归还2000美元借款,感谢他们在自己危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可这时,蒋梦麟校长却感到莫名其妙。那时,胡适正在南方养病,蒋梦麟联系了胡适后,才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那2000美元都是胡适自己的钱.这时蒋梦麟不觉哈哈大笑,而林语堂早已潸然泪下。 20世纪70年代,林语堂回台湾定居后,在胡适墓前向世人公布了他与胡适的友谊,泪流满面地讲述胡适在他困难时对他无私资助的故事,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灵魂最美的音乐是慈悲.一个人有了慈悲之心,他才能对一切苦难充满了同情,才能对需要自己帮助的人伸出援手,才能有高尚的灵魂,一代大师胡适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91344305d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