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儿童

时间:2024-01-27 05:20: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切为了儿童



1981522日,病魔缠身的陈鹤琴先生像以往一样,让女儿秀云、儿子一飞把他从病榻扶到书桌旁看报纸。过了一会儿,他忽然说:“拿笔来,拿纸来!原来,过几天就是六一国际儿童节了!他吃力地写下了:“一切为了儿童,/切为了教育/一切为了四化。”这是他一生的最后的一次题词。一年多以后,这位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幼教事业的著名教育家辞世而去,享年91岁。

中国的幼儿教育在二十世纪以前几乎是一片空白。幼教事业清末开始起步,但深受日本教育思想的影响,实习的是日本式的幼稚教育民国时期,幼教逐渐由日本式转向欧美式,大部分幼稚园由教会控制,师资也由教会进行训练。当五四的春风吹来,第一个使幼儿教育走出全盘洋化和陈腐传统的误区的,就是这位清华留美学生陈鹤琴。

或许是因为有留学背景吧,陈鹤琴特别重视实验精神,强调要实地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学习以及成长过程中的一切变化,使儿教育科学化。为此,从19201226日开始,他对自己降生于这一天的孩子进行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并作了文字和摄影记录,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动作发展、感觉、情绪模仿、暗示感受性、好奇心、惧怕,美感等心理活动以及言语、学习、游戏、绘画等各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总结出儿童心理的特点与规律,撰写了《儿童研究纲要》一书。随后又写出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家教育前者成为我国儿童心理学的第一本开拓性著作,为儿童教育科学奠定了基础,而后者提出了儿童家庭教育101条原则,先后再版十余次,被陶行知认为是“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著中最有价值之著作”,“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

陈鹤琴反对把儿童当作“小大人”,强调儿童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具有学习能力的积极个体。因此,必须把儿童当儿童,不能处处用成人的意志来要求儿童,用成人的道德来规范儿童,不要剥夺儿童的活动倾向,摧残儿童的活泼天性。他强调要保护儿童的权利,尊重儿童的个性,重视儿童的力量,发掘儿童的潜能。


和陶行知一样,深受杜威影响的陈鹤琴不但注意教育理论特别是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更身体力行地把这种研究转化为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研究。1923年,陈鹤琴把自己家的客厅腾出来,加以布置,招收了包括自己的孩子一鸣和秀霞在内的十二名学生,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并进行了为期四年的一系列实验工作,这是我国创办的第一个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1927年,他又发表了《我们的主张》,为我国幼稚园的建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标准和依据。同年,陈鹤琴与陶行知,张宗麟等发起了中国幼稚教育研究会并出版了由陈鹤琴主编的《幼稚教育》月刊。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陈鹤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活教育思想。他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然而做现代中国人是要有条件的,包括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的态度,服务的精神等等。抗战胜利后,他又进一步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要“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体现出世界的眼光。陈鹤琴批评旧教育是“死教育”,固定的课程,呆板的教材,只能培养书呆子。而活教育则强调向大自然社会学习,“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他的活教育课程大致有五类,包括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自然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等,他称之为“五指活动”。陈鹤琴还根据儿童心理学教育实践,将杜威的“做中学”发展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说:“儿童不是皮球、更不是鸭子,而是一个有生命力、生长力、好动的小孩子,我们所要的教育不应当是打气、填鸭子,而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利用儿童的手、脑、口、耳、眼来教育。”他的活教育强调直接经验,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和批评研讨,要求每个学生在自己准备的工作薄上编自己的教材,教师的责任只是引发、供给、指导和欣赏。陈鹤琴还详细地阐释了活教育的原则,比如:“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总之,是要充分解放儿童的双手和大脑,解放儿童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儿童走进社会和大自然,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世界,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

193581日,陈鹤琴先生发表了著名的《对于儿童年实施后的宏愿》,1934年《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精神与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相结合,是中国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b737d5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