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适用项目分析

时间:2022-07-03 00:33: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D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适用项目分析

作者:潘翠君

来源:《湖北教育·科学课》2017年第05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要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必须有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适合学生探究的结构化的材料。但在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四大领域(物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中,总有一些教学内容无法创设真实的情境,也很难提供实验材料让学生探究。对于这样的课例,以往老师们的解决办法通常是借助文字、图片或2D视频等课件资料进行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那些视觉学习者和动觉学习者来说,这样的学习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有了3D技术,这些问题便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一、呈现立体空间关系,促进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可能是小学科学课中最难的了。由于传统的方法难以提供真实的情境和实验材料供学生探究,所以,老师们普遍觉得这一领域的课很难上,学生也觉得难懂、无趣。要解决这一难题,3D技术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地球方面的内容,3D技术可广泛用于地球表面地形”“水土保持”“火山喷发”“地震等内容的学习中,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获得多种感官的参与、体验,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的教学中,有位老师给学生提供了3D沙盘模型,借助软硬件的支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在沙盘上立体地呈现了地球上几种典型的地形,该模型还能显示等高线,方便学生比较几种地形在海拔高度上的区别。

《宇宙》单元也可借助3D技术。以《日食和月食》一课为例,学生要理解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因,需要知道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运行情况及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往教学时,一般是借助模型(如三球仪)来演示,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模型毕竟是假的,与真实的情境相差太远,学生觉得不可信,而且,模型中的各组件及其运行轨道是固定的、不可变的。有不少学生在看了用三球仪演示的日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关系后,提出疑问:月球绕地球每月公转一圈,从这个模型上看,月球每月都会出现在太阳和地球中间一次,三个天体成一条直线,可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不会每个月都出现日食呢?

若用3D模型,效果就不一样了。由于3D模型是结构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当学生戴上3D设备,看到太阳、地球、月球等天体立体地呈现在眼前时,他们的头脑中便有了空间立体感。借助3D动画演示,学生发现:由于月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并不在同一平面(即存在黄白交角),所以,当每个月农历初一,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关系并不是每次都成一条直线。从宇宙中看,月球的阴影并不是每次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b7c732e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