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眼中的宝玉

时间:2023-12-15 05:18:0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黛玉眼中的宝玉

《红楼梦》中的两个经典人物要数宝黛二人了,他们相互之间的看法却与世人相差甚远。那么在黛玉的眼中宝玉是什么样的呢?

在黛玉眼中宝玉是“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生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风情,悉在眼角。”而后人对宝玉的评价却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可见宝玉在世人的眼中是个不肖子弟,而在林黛玉的眼中却是风情万种。而贾宝玉送给林黛玉的颦颦,也是那么贴切,可见二人是初相见,便以一见钟情了。

正所谓“黄金易得,知己难求”在黛玉的眼中,宝玉就是她的红颜知己。贾宝玉 无心仕途,对于宝钗等人的劝解,视为钓名沽玉,而林黛玉自幼就不曾劝他立身扬名,这是他们的志趣相投。在当时那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意识下,黛玉却有着不同的看法,然而当宝玉问起 “妹妹可曾读书?”之时又使得黛玉为之感动,这又为宝玉在黛玉心中的知己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玉对《会真记》爱不释手时,宝玉有句话“这若是你看,我是不怕的,只是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而当黛玉看了该书只之后却流下了眼泪。可见在宝玉心中,黛玉恰是与他人不同,他们志趣相投。蒙府本此段处有侧批流露了当时人的想法“知己最难逢,相逢意相同。花新水上香,花下水含红” 这种意境是非常美的。

林黛玉喜欢贾宝玉,自有它出事后的友爱较别个不同,既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自有宝玉对妹妹的倾心而百般呵护,却也有林黛玉对宝玉的一番回护。“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黛玉在薛姨妈处吃酒,李嬷嬷上前拦阻,宝玉区一样高,李嬷嬷却提及老爷问书,宝玉不禁垂下头,黛玉便忙回护道“别扫大家行!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这个妈妈,她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一面推宝玉使他赌气,而当李嬷嬷让她也劝一劝时,黛玉不禁冷笑“我为什么著他?也犯不上劝他,你这妈妈也太小心了,往常在老太太处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娘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防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这一番话,即护了宝玉,却也说出了那个妈妈的心里。而在看到小丫头给宝玉戴个斗笠也戴不好,惹得少爷脾气的宝玉大骂丫头,此时她却直接叫过宝玉替他戴帽。这种行为在今当然是无可厚非,为心爱的人穿衣戴帽算得了什么呢。可在那个年代那种家庭里不行,那都是下人做的事。足见黛玉对宝玉的爱情是超出当时封建礼教的陈规的。

在周瑞家的面前甚是顾及自己身份的林妹妹此时却极细致的为宝玉整 完毕之后还要“端相了端相” 这一切都做得非常自然 如同鱼在水中游。这恰是黛玉对待宝玉爱情的忘我 此刻的她眼中只有宝玉 ,她对自己的行为是不会考虑什么的,这也是黛玉真性情的流露

当林黛玉到怡红院去看贾宝玉,又被晴雯拒之门外,就是这一据的伤心,饯花之期,勾起了那伤春愁思,把残花落瓣掩埋之即,由不得感花伤己,才吟出


那首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清。”而这曲葬花吟又以宝玉也来葬花而被其听到,不禁勾起他的一腔痴情,一份傻念,这正是:落红满地伤春老,孤叶飘零叹秋痕。却也解开了林黛玉被拒之隙,而聪明顽皮的林妹妹却笑谐:“你的那些姑娘也该教训教训,只是伦理我不该说,今得罪了我的事小,倘若明得罪了宝姑娘贝姑娘来,事情岂不大了。”宝玉听了,又是咬牙又是笑。解开心结,她没有一丝小气,对此事再无半点怨言 这样的林妹妹在宝玉的眼里难道不可爱吗?

而在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宝黛二人同榻而卧,对于宝玉的腮边胭脂,黛玉用手帕为她擦拭,没有责备和不肖,只有关爱和婉言提醒,没有一丝让宝玉心生反感,而更多的是黛玉对宝玉的那一腔柔情。 还记得那月下读西厢,二人同有惜花心,又同为葬花人。宝玉以“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而喻之,使得林黛玉是竖起两道似蹙非蹙(cu)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要去告状,在宝玉千央万告之下,却以一句“呸,原来也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将一场风烟化为一片柔情。

而当黛玉得知宝玉与宝钗成婚之时竟泣血“含恨”而死,当她临死之时的那句“宝玉,你好„„”更是意味深长。此句从一方面体现了黛玉对宝玉的恨,恨他狠心抛下自己而与他人成亲;另一方面则表明黛玉对宝玉的那由衷的赞扬——宝玉你真的很好,只可惜我不能与你在一起。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可以看出,在黛玉的眼中,宝玉就是那种敢爱敢恨,不以世俗为伍,是大观园中自己唯一的“红颜知己”形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be79e6b561252d380eb6e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