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巴金 在一个城市里住了三十月,现在要搬到另一个更热闹的城市去了。不凑巧搬家的前一天落起雨来。这雨是从正牛开始落的,早晨太阳还从云缝里露过面。但是报纸上“天气预报”拦里就载了落雨的事情。 一落雨,就显得凄凉了。虽说这地方是一个大港,每天船舶往来不绝,但是我住在僻静的山上,同热闹的街市和码头都隔得很远。山上十分清静。在我的房里只听得见下面滨海街道的电车声,和偶尔响起来的小贩车上的铃声。电车声也并不显得吵闹,而且不多。 我的房里有两面窗。打开正面的窗望出去,望得见海,推开侧面的窗,下面就是下山的石级路。每天经过这石级路的人,除了几个男女学生外,就少到几乎没有。而且学生是按照一定的时间走过的。有时我早晨起得较晚。就可以在被窝里听见女学生的清脆的笑声。 山下的房屋大半是平房,就是楼房也只有那么低低的两层。日本的房子矮得叫人发笑。但是因此我每天可以在房里望见海上的景象,没有高耸的房顶遮住我的眼光。轮船开出去.就似乎要经过我的窗下。而帆船却像一张一张的白纸在我的眼前飘动。其实说飘动,并不恰当,因为帆船在海上动,我的眼睛不会看得清楚。在那些时候海的颜色总是浅蓝的。海水的颜色常常在变换,有时是白色,有时深蓝得和黑夜的天空差不多。在清朗的月夜里,海横在天边就像一根明亮的白带,或者像一片发亮的浅色云彩。初看,绝不会想到是海。然而这时的海却是最美丽的。我只看见过一次,还是在昨天晚上。恐怕一时不会再看见了。本来以为今晚还可以看一回,但料不到今晚却下了雨。 雨一下,海就完全看不见了。我灭了房里的电灯,推开窗户去看外面。只有星星似的灯光嵌在天空一般的背景里。灯光因为雨的缘故也显得模糊了。别的更不用说。 外面风震撼着房屋,雨在洋铁板的屋顶上像滚珠子一般地响。今晚不会安静了。但这些声音却使我的心更加寂寞。我最不喜欢这种好像把一切都埋葬了的环境。一遇到这个我就不舒服。这时我的确有点悲哀,但并非怀念过去,也不是忧虑将来。只是因现在的环境引起的悲愤。这意思很容易明白。我并不是看见花残月缺就会落泪的人。虽然明天便要跟一些人、尤其是三个月来和我玩熟了的几个小孩分别,而且以后恐怕不会再来到这个地方,但我也没有多大的留恋。因为我的心里已经装满了许多许多的事情,似乎再没有空隙容纳个人的哀愁。 因这风雨而起的心的寂寞,我是有方法排遣的。一个朋友最近来信说我“最会排遣瘟寞”。他似乎只知道我会拿文章来排遣寂寞。其实这只是方法的一种而已。不过这三个月来我就只用了这个方法,因此才有在《点滴》的总名称下面写出来的十几篇短文。 明天我就要离开这里。今天上午我的叫做《点滴》的小书也编成寄回上海去了。这本小书是我三个月来的一点一滴的血。血这样流出是被贱卖了。另一个朋友常常责备我“糟蹋”时间,他自然很有理。我编好这个集子,就这样平谈地结束了我这兰个月来的平淡的生活。这里面也附了几篇从前在北平或者上海写下的补白之类的东西。这些文章和明朝人的作品不同,句句是一个活着的现代青年的话,所以我喜欢它们。 我正要放下笔,侧面的窗外响起了木屐的声音。从那细小迟缓的脚步声,我知道是一个女人从下面上来走过石级路往山后去了。在这样的雨夜,还去什么地方呢?我这样想.过路人自然不会知道。脚步声寂寞地响了一会儿,仿佛连那个女人的喘息也送到了我的耳边。于是声音消失了。接着是一阵狂风在屋后的山茶树和松林间怒吼,雨不住地像珠子一般落在屋顶上面。 1935年2月在日本横滨 凄凉的雨景 冷漠的现实 ——巴金和楼适夷同名散文《雨》的比较鉴赏 巴金和楼适夷都以“雨”为文章题目,以“雨”为文章的内在结构线,贯穿始终。文中借雨产生联想,借雨抒情言志,两位作家在构思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两篇作品的格调都较为抑郁凝重。巴金笔下的“我”原本可以在房里望见美丽的海上景象,可是“雨一下,海就完全看不见了”,唯一的慰籍被雨剥夺了,凄凉的雨,使“我”感到冷落孤寂。即使狂风震撼房屋,“雨在洋铁板的屋顶上像滚珠子一般地响”,外界嘈杂轰鸣,内心也倍感寂寞和悲哀,因为这种“好像把一切都埋葬了的环境”,正是净漠无情的现实社会的写照。因此,由这“风雨”而引起的心的悲哀,心的寂寞,几乎是无法摆脱的。 楼适夷笔下的“我”因为连日的滂沱大雨,被困在苔痕漫漶、光线暗淡的室内,压抑窒人,寂寞难耐。幸运的是,有一只同样寂寞的猫在陪伴着他。猫的眼光“是多么的慈和,亲切。充溢着爱和同情”。人与猫之间消除了语言的隔阂而相互抚爱,相互了解。这和人的世界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人与人之间“扰扰不已”,“彼此谋害、妒忌、诅咒和诽谤”。鲜明的对比将作者悒郁悲愤的心情表露得更加淋漓尽致。 两篇作品中的“雨”,都是一方面为自然的景观,一方面寓意着现实社会,但在表现手法上有明显的不同。 楼适夷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从文章开头“窗外,下着雨”,到中间“外面的雨更大了”,直至结尾“雨太大了”,由自然界的雨连渐转向现实社会意义的“雨”,外部世界逐渐转向内心世界,个人的寂寞逐渐转向人类的灾厄,随着自然界雨的升级加大,作者的情感由弱到强,逐层加码,最后使全文在一种极强烈,极亢备的氛围中结束,文章富有层次和气势,意旨也得到了深化。 巴金在《雨》一之中,没有对雨作精细入微的描写,也没有进行睿智精深的哲理思考,而是直抒胸臆,把内心坦露出来给读者看。他坦诚率真地说;“今晚不会鲁静7。……一遇到这个我就不舒服。适时我的确有点悲哀,但并非怀念过士,也不是忧虑将末,只是目现在的环境引起的悲情。这意思很容易明白。我并不是看见花残月缺就会落小的人。”这些发自内心的、毫不掩饰的诉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使读者沉浸于他的情绪之中,仿佛和他一起站在那个凄凉的窗口,望着被雨模糊了的背景,听着石级路上寂寥的木屐声和珠子一般落在屋顶上面的雨声,体味着环境的冷漠压抑,感受着精神的孤寂郁闷。 两位作者都各自在《雨》中,深沉地投入了一颗正直、善良、博爱的心灵,一种不满现实、苦闷人生的情愫。然而,苦闷和悒郁都不是消沉,随着雨景的历历如绘,两位作者匡时救世的赤子之心亦如行云流水般地袒露在读者面前,我们从《雨》中,按到了作者那跳动不息的追求光明和温暖的脉搏,听到了震撼人心的疾呼:“让更大的雨水来洗涤这个腌脏的世界吧。”(来源:中国散文精品分类鉴赏辞典)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bfae35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