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品读《采桑子》,体味人生苦 《采桑子》作者叶广芩,满族人,祖姓叶赫那拉,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孙女,清朝隆裕皇后的亲侄女。这本书描述的是一个皇族世家的败落,一群贵胄子弟的飘零,展现出了中国近百年间的时代风云和人世沧桑与文化嬗变。 ; 这是一部十足的京味自传体小说,讲述民国以来满族贵胄后裔生活的长篇小说,一幅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 从民国初年到抗战期间,京、津确有一奇特的群体:有文化、没职业,有教养、没技能,衣着寒酸、举止高雅,手不能提却能写对联画画,肩不能挑却能拉山膀起霸;对人有礼貌,说话有分寸,举止有风度,文墨有根底,穷愁潦倒,目空一切。。。等自己一点点有了人生经历和阅历后,对他们渐渐有了了解,方才知道他们是无辜的,这是一场残酷的民族悲剧。他们(文化教养和品德素质比汉人高得多)缺乏谋生技能或命运坎坷不是个人造成的,而是清朝皇上赏赐特权那天起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同时也断了他们日后的生存之路。正如邓友梅评价的,“天下没有不换的朝代,也没有永存的特权!” ; 叶广苓,女,1948年10月生于北京,满族,祖姓叶赫那拉,中共党员(自述:我是隆裕皇后的亲侄女,慈禧太后的亲侄孙女,作品《采桑子》的后记中提及:叶赫那拉是一个庞大而辉煌的姓氏,以出皇后而著名,从高皇帝努尔哈赤的孝慈高皇后到景皇帝光绪的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中先后有五位姑奶奶入主过中宫,至于嫔、妃之类就更不在话下了——辛亥革命后,这个家族才简姓“叶”。小说里面称为统姓“金”);中学就读于北京女一中,后考入北京七二一护校,1968年分配来西安,在黄河厂卫生科任护士。1983年调入《陕西工人报》社,任副刊部主任,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函授部学习,1990年至1992年,在日本千叶大学法经学部学习。1995年调入西安市文联,在创作研究室任专业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西安市文化艺术联合会副主席,西安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政协委员。 叶广苓的小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家世;下乡;游学。三大类型分别集中于三大地域:北京、西北、日本。三大类型中以家世写得最好。《采桑子》以纳兰性德的 《采桑子》词句为篇章。一句一篇,六篇珠玑相连,一气贯之。篇以词显,词以篇彰。纳兰容若《采桑子》中感于人世无常的百无聊赖在这里豁然荡开来,一时悲凉 之雾遍布红尘——嗟尔宇宙之大,四顾惟见茫茫。犹如苍凉古战场上一声寥落的马嘶,四野回荡、余音袅袅却终落得无迹可寻、不知所终。难怪作者六篇写就仍缀上 一篇“曲罢一声长叹”以做终章。看来总有太多不尽之意寄于言外,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非人力可尽为也! 《采桑子》是一部自传小说,主要人物简介: ; 金载源(作者的父亲,满族称呼父亲为阿玛):有清廷授予的镇国将军头衔,曾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生有七子七女,20世纪50年代初期逝世于北京。 ;; 大福晋:瓜尔佳氏,清廷责任内阁大巨裕成之女。生有长子舜铻、五子舜锫,长女舜锦、三女舜钰。 ; 二夫人:张氏,安徽桐城人,康熙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后裔。生有二子舜镈、三子舜錤、四子舜镗、六子舜针、七子舜铨,二女舜镅、四女舜镡。 ; 三夫人:陈氏(作者的生母),北京人,贫民出身。生有五女舜铃、六女舜镘、七女舜铭(作者叶广苓本人)。 ;金舜铻:长子,国民党军统高官,1949年去台湾,20世纪90年代末病逝于台湾高雄, 金舜镈:次子,国家一般干部,“文革”期间自杀。 ; 金舜錤:三子,文物鉴定专家,生子金永日。 ; 金舜镗:四子,一般工人,生有三子。 ; 金舜锫:五子,无业,1947年在北京后门桥冻饿而死,留有一子金瑞。 ; 金舜针:六子,早殇。 ; 金舜铨:七子,画家,有一女金青青。 ; 金舜锦:长女,著名京剧票友,嫁北平伪警察总署署长宋宝印之子北平德国医院副院长宋家驷。 ; 金舜镅:次女,嫁袁世凯管家沈致善养子沈瑞方,生有一子两女。 ; 金舜钰:三女,北平中共地下党员,1947年遭国民党杀害。 ; 金舜镡:四女,中国古建专家,有一子一女。 ; 金舜铃:五女,国家干部,初嫁金世宗二十九世孙完颜占泰,后改嫁王姓局长,有三子。 ; 金舜镘:六女,协和医院护士长,退休后从商,任某公司董事长。 ; 金舜铭:七女,作家(作者本人)。 小说头一条是有“墨香”。不造作,不拿捏,从容舒展中流露书卷翰墨之气。“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把题目连起来竟是半阙 纳兰词。难得她用得那么自然而现成。读其作品又令人禁不住感到“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的意境。叙事写人如数家珍,起承转合不 瘟不躁,举手投足流露出闺秀遗风、文化底蕴。内行看门道,这文风这品位,装不出来学不到家,只能是生活磨炼环境熏陶先天素质后天修养多年浸泡酿造而成。这 里也少不得邓少平同志领导改革开放这个时运因素。她这份才华若早出现几十年,不划入另册也在除“四旧”中被清除了! ; 光有黑香不算好,这作品还有革命意识、时代特征,可算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者是受过社会主义教育,经过革命磨炼,又有了城外生活作参照之后,这才回头审视自己冲出来的那个“旧世界”的,所以看得清,想得深,揭得透。 ;; 正因作者曾从属于那个社会群体,文学写作什么都能作假,惟感情作不得假,于是她在批判、否定那些过时、陈腐、消失了的一切时,字里行间又剪不断理还乱 地流露出认同、怀恋的情结。这从社会学、政治学方面说,或许是不宜赞同必须澄清的成分,但在文学上恰好成了不可替代的“这一个”,使这些作品有了特殊的艺 术魅力。 ; 本书前八个章节作者巧妙的用纳兰性德的《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的词句为篇章的题目,以这首词的词牌为书名,一是以此纪念其先人的深切蕴意,二是用小说描述出了该词境的凄婉、深沉与凝重。尽管繁华落尽,但作者对家族、对传统文化的真情都倾诉在了这本小说中,她叹家族的衰微,也为这文化的传承接续,因为出身贵族世家,从小耳闻目染传统文化教育,使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着深深的了解与认同。从小说里我们还能看见作者对固守与背叛的精神突围,’一群有文化没职业,有教养没技能;衣着寒酸举止高雅,手不能提却能写对联画画,肩不能抗却能拉山膀起霸’的旗人子弟,一半生活在现在,一半生活在过去,不思进取,坐吃山空,在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之中,必将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负面力量,逐渐为人们淡忘。作者坦言,小说中写出了自己的真心感动,表达了自心的真实情愫,融进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无论是对亲人的眷念、对文化的传承,还是对固守者的惋惜,对背叛者的批判,道不尽的情真意切,就像一首哀婉的歌曲,曲罢一声长叹:繁华落尽,真情永存!; 最后,作者在后记里讲到自己写《采桑子》的初衷,’中国几千年建立起来的道德观、价值观,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骨髓中,背叛也好,维护也好,修正也好,变革也好,惟不能堕落。’我想也正是拥有这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在历尽沧桑变革之后回忆起这段历史心有感伤却不失幽默高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c10b300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