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祭祖习俗 重阳节祭祖习俗 在重阳节这天中,大家知道有哪些重阳节的习俗吗?重阳节的由来和相关的重要习俗又是怎样的呢?重阳节中的祭祖习俗中大家知道是怎样的吗?下面是爱汇网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祭祖习俗,供大家参阅! 重阳节祭祖习俗 话说东汉时代,有个汝南人恒景,曾经跟随方士费长房修习神仙之术,在某年接近九月初九的时候,恒景之师费长房向他说:“九月初九日,你们的家宅有一定的浩劫。” 恒景向老师问:“可有方法化解?” 师曰:“你叫家人缝制一个红布袋,在袋里面要放一些茱萸,然后再把这些红布捆在臂上,另外,带备菊花酒爬到高山之上,就可避过这灾劫了。” 恒景依着道长所说的来办,全家在九月初九的早上,立即举家登山,翌日才回家,便发现家中的禽畜等,全都暴毙,恒景相信因为九月初九的登高,而避过了一劫,从此以后,九月初九登高避灾疫的习俗,便一直流传下来。 有关重阳节的诗有不少,而其中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则更深入民心,原来这一句诗是来自唐朝 诗人王维所著,现把诗句记录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扫墓祭祖的供品及衣纸: 在九月初九日重阳节的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祭祖大同小异,而惟一有别者,所预备的供品略有不同。 基本上的三牲酒礼、米饭、水果、与清明节的'大多差不多,不过,另外预备菊花酒,如找不到菊花酒,多以米酒代替,另加发糕、麻糬等,而供奉“发糕”者,这是取“发糕”的“糕”字与“登高”的高字同音,当然,亦含步步高升的吉祥意义。 麻糬则因由糯米内包黑芝麻所制,有明目、补气血,故能延年益寿。而菊花酒,则因其可以补气延年,以及解除灾劫等不祥之衰气。在历代祖先牌位前设置祭祀的供桌。 重阳节祭祖仪式: 首先清理一下墓地附近,如割草、清除垃圾等,完毕,便把一些烧肉、酒、茶供奉品后土,以感谢土地神对墓位祖灵的保护,其后在墓碑前摆放供品,并燃点香烛祈祷,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子孙,之后,便可以把金银衣纸等燃烧,以供给祖先或亲人享用,之后再在坟上的四角压上溪钱,这含意是子孙们帮祖先修饰居所,这等仪式完成后,大家便可把一些可以食用的供品拿走或立即享用。 重阳节祭祖的宜忌 为提防容易碰上阴灵,所以拜祭时最好在日间进行,在黄昏之前完成。 拜祭的时候,最好佩带一些佛咀或护身咒,以祈佛菩萨保。此外,通常都不宜于“重阳节”及“清明节”这段期间在坟墓附近拍照。更谨慎的办法,便是在出门之前,在家中预备聚宝盆,在盆内预早摆放金银衣纸,拜祭祖先后回家,在未进入家中,先把聚宝盆内的金银衣纸燃烧,然后在入宅的时候,跨过焚烧衣纸中的聚宝盆,这样,阴灵便不可能跟随自己进入宅内了。 重阳节由来 重阳的源头,上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如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 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重阳节祭祖习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c9caa0dde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