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座谈发言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明确10个“不得”的底线要求,开展“唯论文”问题专项整治,矫正在高校哲学科学研究评价中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忽视成果质量、贡献率和影响力等“唯论文”的不良导向。 把论文数量、影响因子来作为人才评价和使用的“标尺”,在人才职称晋升、晋级和享受待遇等方面,注入论文评价因子,是各行各业都有的重要做法。通过论文这一“标尺”,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让人才的科研成果得以展示。但一段时间以来,人才评价重视论文的导向却“剑走偏锋”,变成了“唯论文”看人才,一些行业“有论文你就是人才,没有论文你就不是”;也有一些地方和行业“唯论文论英雄”,将论文数量与年终考核挂钩,成为发津贴和奖励的依据;还有不少行业把论文作为职称晋升的“硬杠杠”,把许多实绩突出的人才被挡在职称“门外”。正因为如此,便出现了科研人员、高校教师、技术人员等被论文“牵着鼻子走”的现象。“论文指挥棒”大行其道,不但分散了人才潜心搞研究的精力,也滋生了学术不端等不正之风。这种“唯论文”导向,在人才评价中没有建立实绩导向,没有做到定性与定量结合来做好人才综合评价,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也影响着事业的发展。 客观来讲,论文在科研中的重要性非常突出,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没有哪一个地方的科技、教育、学术等领域不重视论文。同样,论文在世界各地都用在学术成就、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衡量上,也是人才评价和使用的核心指标。但如果重视论文变成了“唯论文”,把人才评价使用、职称晋升、大学排名以及科研成果的衡量与论文“捆绑”过紧,变成“硬核”指标,让论文成为科研机构、高校与人才等的“命根子”,便容易围绕论文产生不良现象,使人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论文上,并间接催生出学术腐败和学术诚信等深层次问题。 可以肯定,让“唯论文”这样的评价指挥棒树立起来,败坏的是科研风气、科研环境,扭曲的是人才评价机制,背离的是学术初心。无论是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还是推进社会发展的角度,“唯论文”的人才评价现状都亟待解决。正是如此,仅在今年,便接连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的文件,为治理“唯论文”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利器。 当然,破除“唯论文”论“英雄”,不是不发表论文,更不是不搞人才评价。而是要从“唯论文”的轨道上进行纠偏,矫正“唯论文”及其流弊,让人才、学术、科研等不再被论文“牵着鼻子走”。这就要求,要以出台各项制度为契机,抓好政策的贯彻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cbc3a5f33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