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探究阅读

时间:2023-01-06 07:05: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辛弃疾词两首》探究阅读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20年第18

文本速递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近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辛弃疾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他面对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阙写景抒情,通过写清秋、远山、孤雁、夕阳等表达自己飘零江南的愁恨、抑郁和孤独之情;下阙直接言志,表达自己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的悲愤,对恢复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无奈与遗憾。这首词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词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其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他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他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辛弃疾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英雄人物事迹,暗暗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了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下片用刘义隆、佛狸、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达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的激愤。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国土,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写作特色

1.借景抒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楚天千里、江水无际气势阔大、笔力遒劲,写出了辛弃疾磊落的胸襟;“远山连绵引发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落日表示南宋国势衰颓;“断鸿写出他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表现了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2.精当的用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词人先写晋人张翰乐于归隐,又写到三国时的许汜谋求私利,只想着求田问舍,词人对这两个人的做法都持否定态度,不愿学他们。又引用了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感叹时光流逝,忧惧国事飘摇、北伐无期。 3.借古讽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古讽今,追怀刘裕驰骋疆场而刘义隆草率北伐、溃不成军的史实。词人痛感山河沦陷,南宋统治者无北伐复国之志,有苟且偷安、弄权谋私之实;英雄无用武之地,自己报国无门。 拓展阅读 辛弃疾词的用典

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可以说是一位用典的大师。他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革新精神和豪放风格,以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精力,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地步。为了充分发挥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写景等各种功能,他创造性地融合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创造出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杰出的爱国主义词章,成为词坛的权威和典范。正如刘克庄所言: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锵,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刘克庄全集·卷九》)而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成功的用典密切相关。他善于引出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善于运用经典和前人诗文中的警策妙语,形成自己的特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国家,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不仅历代的正史保存得相当完整,记载得十分详备,而且还有大量的野史、笔记以及传说可供参考,再加上辛弃疾才华横溢、博闻广见,因此,辛弃疾在引用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时候,得心应手,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歌咏所倾慕的历史人物来塑造词人的自我形象。

从辛弃疾的词作来看,对于历史人物,有四类人是他崇拜倾慕的对象,即高洁不苟,宁肯退隐也不与恶势力妥协的人;有豪情壮志,能成就大事业的人;为苍生而起并非利欲熏心的人;不怕牺牲、为国为民的人。

2.通过历史人物的不幸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辛弃疾是一位从北方归正的武将,身负管乐之才却处在南北之士必大相为斗的偏安局面下。他坎坷的一生,受尽了主降派的打击和诬陷。南渡前十年,一直沉沦下僚,雄才大略无从施展,雄心壮志无法实现。在此后三十多年中,虽执掌过方面之任,但终被统治阶级弃置二十余年。因此,辛弃疾有满腔郁郁不得志的悲愤,这些悲愤、牢骚在当时那种历史条件下又不能


毫无顾忌地倾泻,他只能借历史人物的不幸遭遇,來倾吐自己的这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

3.以历史人物为靶子,借古喻今针砭主降派和不关心国事的意志消沉者。

为了揭露主降派和不关心国事的意志消沉者,辛弃疾常常将自己否定的历史人物作为靶子,加以批判。如词人反复地谴责张季鹰,在《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里,表示自己绝不像西晋张季鹰那样,到了秋天,想到家乡美味就忘情时事,辞官回家。既表达了自己对张季鹰之流的强烈不满,又表达他忧国忘家,关心国家命运的激情,收到了一石二鸟的好效果。 4.通过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欲说不能的复杂感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现实,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如《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中: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引用了晋代温峤出军平乱,途中燃犀照怪的故事。从燃犀下看,凭栏却怕,人们不难想象词人的忧愤是何等的深切,其北伐的决心和怕投降派捣乱的担心交织在一起。如果不是引用历史故事,这样复杂的感情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的。

5.把众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天衣无缝地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即景怀古词,熔铸了不少历史材料。历史人物有孙权、刘裕、宋文帝、北魏太武帝、廉颇等。历史事件有孙权击败曹操,稳定江山的英雄业绩;有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吞骄虏的流风余韵;有宋文帝轻信王玄谟,仓促北伐,以致失败的痛心往事;有拓跋焘打败王玄谟,在瓜步山建立行宫的遗踪旧迹;还有廉颇一餐斗米十斤肉,披甲挥戈,老而不衰的壮志威风。如许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除廉颇一事,全部和题目中京口有关。而且,尽管古人古事错落排比,却能一气贯注,贴切自如,构成了一个艺术整体,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国事无能为力、忧心如焚的情绪和渴望奔赴疆场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 总之,细读辛词,不能不惊叹他引用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高超技巧。翻遍《中国文学史》,少有能像辛弃疾那样得心应手地引用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来为自己所表达的主题服务的。 同步训练

探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词人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刘裕二人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d31193fcf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