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里只有苟且的人到不了远方

时间:2023-01-31 14:38: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演讲之前,我想请大家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大步走进经理办公室,狠狠甩下一个信封,又头也不回地阔步离开。不知所措的经理打开印有辞职信三个大字的信封,赫然印入眼帘的是龙飞凤舞的一行字: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我想很多人即便没有亲自实施,至少幻想过这样的文艺帅气。一夜之间,高晓松的这句充满浪漫情怀的句子火了起来。它以摧枯拉朽的势头刷遍朋友圈,登上各大网站头条文章,还成为青春期少年少女的个性签名。

我有些恍惚,咋的这一夜之间,大家都觉得自己当前活得很苟且呢?

于是我听到了这样的抱怨:“每天的生活都好单调枯燥,一点意思都没有,可不就是苟且嘛。”

曾几何时,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复诗意,只剩苟且? 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对于日常生活里的审美潜能似已无力体察,那种一粥一饭式的日常生活失去了岁月静好式的感召力。

这种日常生活的诗意失落,催生远方饥渴症。譬如,在今天的电视剧里,普通人家不会像小津安二郎电影里那样认认真真地吃一顿饭。在今天的都市题材作品里,里面的人物恍若活在云端,你很难在里面听到汽车的鸣笛、高声叫卖的喧嚣和一浪接一浪的人声鼎沸,日常生活在声音空间的层面失去了表现的力度。除了对于远在云端的上海中心的仰望,和远在千里之外的布拉格、西雅图们的朝圣之外,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已经不知道如何抒情。

在许鞍华的电影《女人四十》开篇,底层妇女萧芳芳买鱼,死鱼比活鱼便宜一半,她一下就把那鱼拍死了,说“死鱼了”,喜滋滋地用一半的价钱拎回一条鱼。这种幽默的生活智慧,在文人和文化精英眼中是苟且,却蕴藏着丰富的诗情,而这样的诗情不来自远方,它只能来自日常生活本身,来自于眼前。

除了日常生活的诗情消解,出现这样的病状,还有一方面是因为人们不想承认自己“只能如此”。

有些高中生互相哀叹,我的远方明明在艺术音乐在电竞,眼下的刷题生活真是苟且。 有些上班族们抽了根烟找同事们发牢骚:“要不是他是个富二代,我会比不过他?我会在他手下苟且?”

当下的人许是活得太苦了:成绩是变动的,名次是存在的,贷款是高息的,住房得学区的,工资是可气的,痛苦是无期的。无论校园还是职场,巨大且难以逃避的压力笼罩着我们。外界的催逼,身边的比照,内心的焦灼,让苟且显得顺理成章。

或者说,我们想要同情自己,想要取得别人的同情,想要告诉自己“你很优秀,你本可以活得更好,现在的你不过是苟且。”于是就催眠自己认为自己现在是“苟且”的,并且有美好的“远方”在等着自己。

“啊,我的远方,我理想中我应成为的样子。”人们发出这样的喟叹,感叹命运不公感叹时运不齐,对眼前自己生活的现状感到唾弃和厌恶,否定了自己否定了生活否定了眼前。

我想,这是一种逃避,对自身能力不足的逃避,对现实的逃避。一个永远认为眼前是苟且的人,是无法认清现实也不会努力去改变现状的。他到不了远方。

你我皆凡人,追逐有灵且美的万物,都需要坚持不懈地接近。生命得到多少,梦想实现几分,都未可知,但经历也是美意和祝福。

怕就怕,输给了眼前的不顺,还要拿“我现在只是在苟且,我不止如此”来寻求仅存的安慰。




纵然行走在尘世,唯愿心如明镜台。我们走过山河湖海,登过雪山,穿过沙漠,流连过博物馆,应该都曾为自然的造物和人类的智慧惊艳不已。

走好眼前的路,欣赏沿途的风景,去往那美好的远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e0e4ec2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