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及对世界的贡献

时间:2023-02-06 14:03: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及对世界的贡献

我国古代取得了辉煌成就:

北齐的张子信,他趁中原长期战乱时在海岛上建立过一个小型天文台,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我国古代发明了许多天文仪器。中国古代的天学仪器大致可分为三类:圭表、漏刻和仪象。其中浑仪、浑象两类是古代浑天家测侯和演示天象的基本仪器。 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在古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浑象是古代的天球仪,自汉代以来历朝都有制造。国古代有许多天文学书籍:中国古代最系统、最完整、记载资料最丰富的天学典籍,当首推历代官制中的天学三志:律历志、天文志、五行志。其中有少数几种官史中这三志的名称稍有变化,但其所述内容仍与传统相符。五行志专述该朝灾异、祥瑞的情况,为各地灾异、祥瑞报告的文献汇总;律历志是关于该朝律与历的文献汇总。天文志所记录的是该朝发生的天文大事,天象记录,以及对应的星占占辞等。此外,还有重要的星占著作如《开元占经》等,官修大型天学著作如《崇祯历书》等,私家著述如明朱载育《圣寿万年历》等国古代历法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日、月及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

其中最为著名就属历法。就此研究内容而言,称中国古代历法为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是恰当的。史籍所载中国古历前后近一百部,其中获得官方正式颁行的五十余部。各部历法在具体内容和治历方法上有承袭,也有变革,绵绵两千余年,作述不息。令人叹为观止。中国古代历法的中心课题可以归结为两个:原理和数据。原理是指日、月、五星运动规律在历法中得到的反映;数据是指历法对日、月、五星运动的数值描述。历法之疏与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我过古代涌现初一大批天文学家。落下闳(公元前140-前87年)字长公,巴郡阆中人,中国西汉时期天文学家,以历算和天文学的杰出成就著称于世,我国最早的历算学家。落下闳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张衡(公元78139)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祖冲之, 429年—500年),字文远,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于33岁时创制了《大明历》。在《大明历》中,祖冲之首次引入了岁差,还采用了391年设置144个闰月的精密的新闰周。张遂(一行)683年-727年),唐朝高僧,著名的天文学家。主要成就是主持编制《大衍历》,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等方面均有重要的贡献。等许多杰出文学家。

我国古代天文学对世界的贡献:

十二辰本来就是黄道周天的十二宫,是由古代巴比伦传来的。同时古巴比伦天学中的“三十一标准星系统”与中国的二十八宿体系也有不少相似之处。我国古代与外国天学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成吉思汗建立起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他身后,占据中国的元朝与欧、亚诸汗国先后并立,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我国古代天文学对世界天文学的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世界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小行星是怎样形成的?


天天文学家认为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过程中没有形成行星的残留物质。木星在

太阳系形成时的质量增长最快,它防止在今天小行星带地区另一颗行星的形成。小行星带地区的小行星的轨道受到木星的干扰,它们不断碰撞和破碎。其它的物质被逐出它们的轨道与其它行星相撞。大的小行星在形成后由于铝的放射性同位26Al(和可能铁的放射性同位素60Fe的衰变而变热。重的元素如镍和铁在这种情况下向小行星的内部下沉,轻的元素如硅则上浮。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小行星内部物质的分离。在此后的碰撞和破裂后所产生的新的小行星的构成因此也不同。有些这些碎片后来落到地球上成为陨石。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小行星由于质量小而无法籍自身重力形成椭球体表面。至今为止在太阳系内一共已经发现了约70万颗小行星,但这可能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据估计,小行星的数目应该有数百万。目前发现比较著名的小行星有: 小行星“爱神”(Eros),小行星Ida,和Dactyl,飞越小行星Mathild等。



8、恒星是怎样演化的?

质量大的恒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度过它的一生,并多以激烈的大爆炸做为结

束。演化过程为:星球诞生,并快速成长。在主序带上停留数十亿年。 膨胀成为红巨星。爆炸时成为超新星。爆炸完后收缩成为中子。

质量小的恒星却可以有长达一百亿年的寿命,最后则是静悄悄的死去。云气收缩,星球诞生。在主序带上停留数十亿年。外层膨胀成为红巨星。质量小无法产生能量,因此冷却成为白矮星。

其中最为突出的两个阶段。红巨星阶段,超巨星阶段。现代恒星演化理论认,主星序中的很大一段恒星在其中心氢聚变为氦的核反应完毕后,都要向红巨星演化

红巨星阶段:恒星的氧-碳内核已经不再发生热核反应, 即使外壳对核的压力增大,内核也得不到充分的压缩而引起碳-氧继续聚变, 但内核周围的氢层和氦层继续燃烧,并且向外扩展,这种情况下,引力与排斥力开始不稳定, 恒星便开始一鼓一缩的脉动, 红巨星稀薄的包层向外以星风的形式逃逸,形成同心圆结构; 随着红巨星大气的丧失,中心星由于极高的密度和温度产生类似爆发的高速星风, 剩余的气体与尘埃抛出,形成不规则的块状结构和气泡结构. 光度最强的恒星。

超巨星(supergiant)阶段:它们的绝对目视星等亮于-2等。肉眼所见的最亮的蓝(热)超巨星是参宿七和天津四;最亮的红()超巨星是参宿四和心宿二。超巨星的质量有人认为应大于5 个太阳质量。由于光谱型相同的恒星其表面温度也相同,因而单位表面积的辐射能率也必相同。超巨星的光度很大,说明其表面积显然比光谱型相同的非超巨星大。

对于单星,当红巨星的外壳消散,残存质量小于1.3个太阳质量,它将变成高密度的白矮星。白矮星是因为开始发现的几颗都呈白色。它们的特征是:光度低、质量与太阳属同一量级,半径则与地球相当。白矮星是致密天体,平均密度接近水的100万倍。白矮星不是靠正常气体压力,而是靠内部电子气体的简并压力顶住自引力的。简并压力是指由天体的收缩,组成气体中的电子所施加的巨大阻力科学家认为,质量一定的白矮星有唯一同它对应的半径;质量愈大,半径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eceabdde009581b6bd9ebc4.html